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4. 164. 164(二更) 上中下策
设置

164. 164(二更) 上中下策(3 / 4)


毫无手软的举动对他而言是个天大的坏事,此举之中已可彰显他的对手是个合格的政治家,却也正是在他最为忧心忡忡之际,忽然收到了贾诩申请面见他的消息。

这位凉州出身的智谋之士朝着他行了一礼后说道:“未知相国可愿听我之谏?”

董卓惊喜起身问道:“先生怎改变了主意?”

贾诩目光沉沉:“先祖之名传及三代,已无传唱之言,幸有贾长沙九世孙任武威太守,自此有武威贾氏,然到我之时又已过数代,不复兴盛之名。诩为有志之士,心存报国之余,也望振兴家族,本以为乔并州乃是奉诏承运之人,故而为之谋划,但眼下所见似是不然!”

“如上位者杀豪族如屠猪狗,断亲远只凭小错,便是步步谨慎,处事慎微之人,也终有大难临头之日。纵我身死长安,我儿效力于她麾下,承我忠义节烈之名,又有何用?不如从相国处博一出路!”

他乍听平静的语气下,藏着几分不难为人所察觉的激愤。

尤其是那“又有何用”四字里的谴责意味,让谁都听不出,让乔琰凭借韩遂的书信为发难理由拔掉一些豪族刺头,居然是他的建议。

而他眼下这话,只会让董卓喜不自胜而已。

贾诩因为儿子还在并州的缘故不肯效力于他,这是真实。

他因为乔琰对凉州豪族的辣手态度而选择倒戈,也同样很真实!

乔琰竟可算是帮了他一把,将这个想要收入囊中的谋士推到了他的身边!

董卓连忙回道:“先生若有话教我,我必当洗耳恭听。”

贾诩在董卓的指示下落了座,平复了一番情绪后,方才说道:“相国如今最忧虑之事,莫过于乔琰即将进取长安。她已拒绝了骠骑将军之位,与之讲和实无可能。相国大约也不愿与天子同死——此举虽是令对手征战无功,却也让东边那位做梦都该笑醒了。”

董卓点了点头。

人若能活,又哪里会愿意就死。

他也更舍不得放弃皇帝这个筹码。

就算他在长安的处境有些尴尬和狼狈,但也要比早前征讨西凉,处处为人所掣肘的情况要好上不知道多少。

“请先生细说。”

贾诩道:“我有上中下三策可教相国。”

见董卓露出了个洗耳恭听的神情,贾诩继续说道:“下策,以联合益州牧刘焉拱卫天子为名,趁势霸占汉中,一面扼守陇右与三辅进攻益州要冲,一面以天子之名吞并刘焉势力,直到全据益州。益州险塞沃土,其中羌人虽称蛮夷,却与凉州羌民同属善战之人,相国若要拉拢,该当驾轻就熟才是。待兵精粮足之时,再图谋还击就是。”

“乔烨舒之根基乃是并州,以其底蕴实力尚无法全据关中,更给了相国重回的机会。”

董卓将此言消化下去后,迟疑问道:“若真如先生所言,这好像并不是下策?”

这听起来也不失为良策啊?

贾诩笃定回道:“不,这确实是下策!益州之地,兵尚难出,何况是天子政令!若天子之诏不能传遍四野,皇室恩德限于一州之地,相国的奉天子令不臣之举,就是个笑话。”

董卓怔楞了片刻,“先生说得是,此举不可轻为。”

贾诩继续说道:“中策,联合荆州牧刘表,击退孙坚与朱儁,借道荆州直取扬州。袁术与庐江太守相斗正酣,陆康尊奉西面天子,可为相国之援,袁术久攻庐江不下,正是兵力疲敝之时,若能合相国与刘表之力破袁术夺扬州,定都秣陵,未尝不是取生之道。”

“昔年秦始皇东巡至秣陵,有道人称金陵有王者都邑之气,因而掘断连冈,堑凿北山,将金陵改名为秣陵,可见此地正是王业东兴之地。”

董卓目光一亮。

这个建议,听起来也很有诱惑力啊……

可他刚想问为何这只是个中策,又听贾诩说道:“然荆州刘表,昔年可单骑入荆州,气量非等闲,卧榻之侧有此人在,与乔琰在侧又有何异?且长江天险看护秣陵,却也阻断了北上之路,扬、交二州民又不足,往后南北之争必定势穷,故而此为中策。”

董卓听到这里已忍不住屈身向前,“敢问先生,何为上策?”

下策和中策,在贾诩的侃侃而谈中,让董卓已听得入神。

他实在是很想听听贾诩会拿出什么上策来。

却只听他吐出了四个字,“按兵不动。”

若没有那下中两策,而是直接听到这四个字,董卓只怕当场就要怀疑贾诩是被乔琰派过来的卧底,气恼之下将人赶出去。

按兵不动?

这也是能随便按兵不动的吗?

贾诩面上的神情依然沉静自若,仿佛未见董卓目光中的质疑之色,解释道:“相国觉得,若是将乔琰在半月之内出奇兵、连克马腾韩遂之事告知于邺城的袁绍,他会是何种反应呢?若是再告知于他,韩遂的金城刚被围攻起来第二日,韩遂的脑袋就被他的部从砍了送给乔琰,他又会是何种反应呢?”

董卓面上闪过深思之色,只听得贾诩的声音在殿中回响,“袁绍原本或许会觉得,乔琰领并州之军,在凉州人生地不熟,进军速度必然极慢,哪怕先有高平为据点,要拿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