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是下午三点,她是被饿醒的,刚睡醒头也有些懵。 乘务员加她的微信,说是找到和她拿错行李的人了。 唐诗加上他(她)的微信。 说来也是巧,两人恰好都在芸村,约定了时间地点就决定面交了。 离约定时间还有两小时,唐诗决定先填饱肚子。 芸村是个小地方,连WIFI都是近两年才普及,想要点个点个外卖更是异想天开。此时外面还在下雨,她换好衣服拿着雨伞出门觅食。 芸村建筑古朴,一排排房屋鳞次栉比,走在石板路上抬头就能看到远处的雪山。 有微风吹过,裹挟着一股浓醇的咖啡味。是从斜前方的店里飘来的。 唐诗进店,映入眼帘的就是印在墙上的菜单。点了份酸汤米粉,尝尝这里的特色。 店规模不大,她就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后厨炊烟袅袅,唐诗面对着门口,看街上人来人往。 唐诗注意到店里的另一个食客,他身上穿的黑色冲锋衣有些眼熟,桌子边倚着一把透明雨伞。黑色保温杯口开着杯盖反放在桌面上,浓郁的咖啡味大概就是从这飘来的。 边吃米粉边喝咖啡,也是种特别的“混搭”。 这会不是饭点,店里没什么人。唐诗起身坐到他的对面问:“你好,请问一下你的咖啡在哪里买的?” 唐诗又解释道:“我就是觉得挺喜欢你这个咖啡的味道的,想问一下在哪里买的。” 咖啡是宋词自己做的,他抬眼看向她,正欲开口,唐诗就当作一副跟空气说话的模样,眼神从他身上飘忽过去。 唐诗看到了宋词的面容一下子就认出这人是早上溅自己一身水还跑路的人,一瞬间脸就垮了。直接从座位站起来,站起时眼前一黑差点没站稳,幸亏她扶着桌子。 宋词顿住,心想着女人不会要碰瓷吧? 唐诗余光看见他身旁座位上还放着一兜圆圆的什么东西,又瞟了两眼,看清楚了,是葫芦。 她有些惊讶,他是葫芦娃? 唐诗看他倒不像是是葫芦娃,倒像是蛇精,蛇精病! 宋词见她一直盯着自己的葫芦看,看她的眼神越来越奇怪,甚至有些怀疑她脑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这个咖啡是我自己做的,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咖啡豆是......” 唐诗没等他把话说完就撂下一句“我不想知道啦!”走人。 宋词:“......” …… 五点,唐诗如约推着行李箱站在村口的石墩子旁。她有些困,右手捂嘴打了个哈欠,见到来人时,差点咬到自己的舌头。 还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啊。 宋词把箱子推还给她:“你可以检查一下有没有什么东西少了。” 两天内见了数次面,宋词仿佛对她没有印象一般,这令唐诗极为不爽。 唐诗冷笑着接过箱子:“还真是巧啊,检查就不必了。里面的东西肯定不会少。” 她现在只希望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一跟他换回箱子也没讲什么社交礼仪,直接扭头就走。 宋词想到打开箱子看到的画面,轻揉眉心。 唐诗回去连打了好几个喷嚏才意识到,她感冒了。她把这比账又算到了宋词的头上,泡了包感冒灵,进入梦乡。 …… 第二天一大早唐诗就去了村支书那里。 途经柿子林,这个时节正是第一批柿子成熟的时间,可以看到指头挂满金黄。小路泥泞,唐诗走地很小心。 村支书是个大约三十多岁戴着眼镜的男人,他用手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不算厚的镜片反着光:“唐诗对吗?你这两天先好好熟悉熟悉这里,后天就正式工作了。” 芸村盛产农产品,但是销量却不尽人意。这个时节柿子如果销量依旧不佳,老百姓又要头疼了。 唐诗在芸村转了一个多小时,跟村头阿姨聊了两句,阿姨说的方言,她只听出了大概。 这地方穷,教育水平不怎么样,考上大学的人寥寥无几。有的年轻力壮的奔走外省打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不在少数。 唐诗讲的普通话,阿姨知道她是外地人就换了口音,说着一口不甚标准的普通话:“姑娘是来旅游的吗?我们这边就是多山水。” “不是,我来工作的。” 阿姨疑惑从来都是这里的人外出工作,从来没见过外地人来这里工作的。 “我还以为你也是来这边旅游的,其实旅游一般不会跑到我们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