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还有上千艘风帆油轮,算是辅助运输力量。 不过此时风帆式舰船已经不允许通过苏丹运河了,因为运河地区风力太弱。 依靠纤夫以及牵引机器还比较费事费时,等于耽误蒸汽型舰船通过运河。 一艘风帆舰船在运河地区出现问题,那就可以瘫痪运河一两天时间了。 鉴于运河航运出现的问题,奥斯曼高层已经决定在第二次对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之后,开凿第二条运河。 紧邻第一条运河,但比第一条运河更宽且更深,专门用于同行万吨以上的舰船,万吨以下的船只则走老运河。 易卜拉辛综合了当下局势,以及帝国的岁入情况,想到老朋友的建议,便欣然同意了这个计划。 朱慈烺建议他在合适的情况下,越早开凿第二条运河,就快收回建设成本,尽早实现盈利,因为以后人工费会越来越贵。 等到对神圣罗马帝国取胜之后,刚好可以用大量战俘来挖掘运河,这不是一举两得嘛! 现在运河的收益可是仅次于采油与挖矿,领先于纺织、贩运战马与人口。 随着东西方世界的人口越来越多,海运贸易额也必将越来越高。 届时运河的盈利状况,将完全取决于运河的同行能力。 最重要的是,不论西方世界还是东方世界,想走捷径的话,只有这一条路。 北冰洋航线就别惦记了,在两百年后的夏季都没法摸索出一条绝对安全的航线。 一切的前提是得在战场上取胜,不然这经济实惠型的计划还是扯犊子…… 朱慈烺没法向南线增兵,好在易卜拉辛可以内部挖潜。 目标就是之前投靠自己,寻求庇护的鞑靼人,也就是清军。 在归降奥斯曼帝国之后,一大一小两个皇帝只能自降头衔,自称清王,其实就是部落酋长。 易卜拉辛也很大度,同意他们称王,可以不受干扰地自行管理各自的部落,对外宣称是两清部落。 当初东清王为胤禛,西清王为弘皙。 如今距离那场战争过去了近三十年,早已物是人非。 东清王的头衔已经被因真的儿子弘历继承,西清王倒还是弘皙,不过也上了岁数。 曾经雄踞东欧的清帝国拥有高达两千万人口,然而在明帝国的重击之下,帝国崩塌后,所辖人口便急剧缩水了。 经过多年的恢复,直至现在,清酋长国的人口也只有约七百万而已,仅为当年的三分之一左右。 若是加上周边的汉部落、哥萨克部落、罗刹部落,总人口倒是接近一千五百万。 然而这些曾经为大清帝国服务的奴才们,在抱了新主子的大腿之后,便再也不愿意回头了。 那些没能参加第一次讨伐神圣罗马帝国的部落,此番便纷纷请战,易卜拉辛也就顺水推舟了。 清部落出兵四十万,皆为骑兵。 汉部落出兵三十万,为步兵和炮兵。 哥萨克部落出兵十万,皆为骑兵。 罗刹部落出兵十万,皆为步兵。 四大部落武装合计出兵九十万,其中骑兵为五十万,长途奔袭能力可见一斑。 这也帮易卜拉辛解决了进攻神圣罗马帝国兵力不足的问题,而且还不需要花多少钱。 好处不能不给,不然就没法激励这些部落士兵了。 除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室成员、将领、特殊人物或财物之外,譬如普通人的财物,皆可归缴获方所有,如何分配,可由各酋长自行决断。 也就是说,各部能在这次行动里赚到多少,完全取决于努力程度和个人运气。 清部落于哥萨克部落可以不参加围攻维也纳与布拉迪斯拉发的战斗,自行去敌国腹地劫掠即可。 汉部落与罗刹部落则需要跟随帝国禁卫军,对帝国重镇与都城实施打击,破城之后便可获得相应奖励。 四大部落的酋长们其实早就跃跃欲试了,因为他们的地盘上没多少矿,就指望种粮食还钱,那日子过得就很清苦了。 此前与神圣罗马帝国和波立不是没有发生过冲突,但规模都比较小,这种规模的战斗也就是勉强混个饱而已。 清军上下想吃得好,还能骑到大洋马,那就得对两个宿敌大打出 手才行,如今总算是熬到这个节骨眼上了…… 在出兵之前,弘皙与弘历还约定,不能在战争期间互相攻击,更不能起兵谋反。 现在已经不是弓马娴熟便可纵横天下的时代了,上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