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大幅度削弱明帝国的国力。 对此,路易十四不是没尝试过,将法属北美与法属美洲都先后折现卖给明帝国了。 希望看到明帝国鲸吞这么一大块肥肉的同时,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无奈对方人口太多、实力太强,不但在吞下去,还保持着微笑…… 无非是英国与西班牙的正规军在化整为零之后,能以游击的方式在北美各地牵制明军的军事吞并行动,仅此而已。 刚开始,路易十四还认为这两股力量多少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可随着上百万明军与倭军涌入北美,加上轰炸机这样的新武器投入战场,路易十四对那两家的信心也就急转直下了。 或许他们能坚持十年,甚至二十年,但最终都会被明军彻底消灭掉。 原因无他,明帝国的财务收入正在以每年四五千万银币的速度在快速增长。 人口方面也是如此,军事科技领域就更别提了,这对法国来说就太可怕了。 法国人口是对方的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财务收入还比不过人口。 凭借天量的财务收入,明帝国的国力完全可以支撑吞并北美,同时继续大规模提升本国部队的武器装备水准。 换成第二个国家都做不到这一点,法国更是难以企及。 鞑靼皇帝或许也看到了这点,即使拥有四五百万大军的兵力,依旧不敢北上进攻明帝国的地盘。 要知道,明帝国在乌拉尔山以西,只部署了十万至十五万兵力。 鞑靼皇帝拥有将近三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可是依然对明军忌惮不已,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原因很简单,明军在乌拉尔山以西的部队装备了全新的燃油坦克,上面安装了后膛炮与机枪,还用履带替代了车轮。 在该地区部署的战斗机超过一千架,说不定还有上百架轰炸机。 只要鞑靼骑兵集群出现在平原上,都不需要出动陆军,光是轰炸机的地毯式轰炸就能炸得他们四散奔逃。 现代战争是科技力量的体现,落后的一方就只能挨打,用骑兵包打一切的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 当地的明军每十人装备一挺机枪,每三十人平摊到一辆坦克,每百人可以得到一架战斗机的掩护。 法军要是达到这个水准,其他不算,光是战机就要达到五千架之多! 真有如此之多的战机,鞑靼骑兵还敢来进犯么? 所以鞑靼骑兵不敢轻易北上进攻明帝国的土地,因为那就是等于是去找死! 奥斯曼的发展模式刚好与明帝国非常互补,奥斯曼的石油正是明帝国工业化缺少的资源。 与之相反,法国与明帝国的发展模式非常接近,无形之中便成为了潜在竞争对手。 明帝国对于防范法国的警惕性要远超奥斯曼,这就成为了一个死结。 法国想打击奥斯曼,又打击不了与奥斯曼绑定的明帝国。 奥斯曼的靠山倒不了,那么奥斯曼自身也就没事了。 于是中欧战争就变成了神圣罗马帝国与清国两败俱伤,而法国要对付奥斯曼以及背后的明帝国。 柯尔贝明白这点,蒂雷纳也明白这点,所以一直保持极大的克制,完全不希望与奥斯曼发生任何军事摩擦。 然而危险的是,欧皇路易十四知道这点,却仍旧想要尝试一下…… 这位皇帝想要将奥斯曼的势力从欧洲地区驱逐出去,让法国真正成为欧洲的霸主。 柯尔贝在写给蒂雷纳的私人信件中阐述了自己的苦恼,以及苦恼的根源。 蒂雷纳对此表示同情和理解,因为这也是他的苦恼所在。 不是手里掌握着七八十万盟军,就真是外人看上去那么风光无限。 战争的残酷、局势的复杂、人心的险恶、运气的好坏,都是远远超出了表面和预期的。 在战死沙场或者被解职之前,蒂雷纳只能用自己认为合理且正确的方式来指挥作战。 但愿自己能看到这场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如果不能,那也无可奈何了…… 眼下最矛盾的是,蒂雷纳非常想要获得来自本土的援兵和重武器,因为可以增加下次交锋获胜的几率。 然而这两样都是非常花钱的,前线每多一架飞机,就意味着国库少了一袋子银币。 蒂雷纳只能暂时按耐住自己的意愿,将自身诉求压缩到最低标准。 后方提供什么,他就用什么,基本上不会主动开口索要。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