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里的某些人对收复西域的意见不小,但听说西域北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就没几个人敢说三道四了。 当听说皇帝在收复西域的同时,派兵收荒凉而又贫瘠的复鲜卑利亚,这些人伺机又开始蹦达。 结果发现唐努乌梁海地区有一座巨型金矿,金子多到等同于朝廷五年以上的岁入之后,只能再次陡然哑火。 还有不长脑子的家伙会傻乎乎的问,那么远的矿区,如何派矿工挖矿呢? 这些人旋即便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嘲笑,笑得都要肚子疼了。 皇帝力主打罗刹干嘛? 除了罗刹是大明的敌人之外,王师获胜后,俘获的俘虏不都是矿工么? 就近为其安排差事,不好么? 数百万人去唐努乌梁海挖矿,那将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不需要从关内调集矿工过去,只需要把建设和保护矿区的机械、车辆、武器、装备、粮食、商品等装车就行了,连马匹都可以从当地采购,多么便捷呀! 一百万人挖矿,每人每月能采出价值五两银子的黄金,一个月便是五百万两。 哪怕朝廷只得到该金矿的五成份额,一年便可收获分红高达三千万两。 就算前期情况不佳,收益减一大半,少说也有一千万两之巨! 昊菁二十三年,即崇祯三十九年(1666),北廷的岁入不过七千九百万两银子而已。 算上修铁路的成本,五年之内就回本了。 修铁路、建设矿区,以及西征罗刹的总成本,只要抓获的罗刹矿工的数量足够多,某新皇预计十年左右便可收回来了。 利润如此丰厚的项目,不做便是傻子了。 登报广而告之后,不论是官吏还是商贾,都明白了西征的重要性。 不但可以收复故土,还能顺便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漠西金矿能通铁路,商贾们并不介意奔波数千里去唐努乌梁海赚钱。 反正只要自己的步伐紧跟皇帝,赚钱的项目便决计不会缺。 鉴于西征行动的地理环境极为艰苦,某新皇为王师将士们置办大量的食品、药品等军需物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某新皇为全军着想,万礼也会为杨展着想,不与其汇合自然有一定的道理。 万礼部的兵力是杨展部的五倍,由于配备了大量骑兵,机动性要强得多。 两部人马一旦汇合,那杨展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多的战果了,只能跟着万礼厮混。 万礼师从昊菁皇帝,当然知道杨展也是当年尊师点名的将领,自然要为其留块蛋糕。 这块蛋糕便是叶尼塞河以东地区,杨展能吃多少便吃多少,吃不下来的,万礼再出兵帮衬。 在整个冬季,万礼所部都没遭到罗刹援军成规模的袭扰,少量的哥萨克出没根本对西征的王师构不成任何威胁。 尤其是吃苦耐劳的檬古骑兵此时便派上了用场,他们特别善于在寒冬时节与罗刹兵作战,夏季气温升高,反而都有些蔫了。 实际上万礼想送给杨展的地盘更大,因为整个鲜卑利亚其实都没多少罗刹人,抓矿工的活计起码得翻越乌拉尔山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万礼在开春之后最想做的事情便是率军一路向西,经乌拉尔山以南地区,杀入罗刹腹地,这样才能让麾下将士们赚到钱。 在鲜卑利亚地区作战,看似部队每天都在大踏步的前进,其实经过的地方,对比繁华的关内,基本都算是无人区。 一里地都见不到一个土著,哪怕看见一个部落,顶天就百十来人而已,还穷得掉渣,指望用马匹或者麋鹿,跟王师换点生活用品。 几十或者上百哥萨克,根本就不够大军塞牙缝的,万礼对这种聊胜于无的械斗,根本提不起兴趣。 这绝非夸大其实,所谓骁勇善战的哥萨克骑兵,也就是相对藩国兵马而言罢了。 真遭遇骑乘混血战马,身着重装防护,携带连发步枪的明军精锐骑兵,这些敌人都是送战果而已。 哪怕五百哥萨克也打不过五千檬古骑兵,一路上,哥萨克被檬古骑兵围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万礼只对罗刹兵身上的信件和地图感兴趣,其他战利品都可以赏赐给参战的各个部落,故而檬古骑兵们都争先恐后地上阵杀敌。 在巴尔瑙尔据点失守之后,以北的新西伯利亚和托木斯克的守军自然也成了惊弓之鸟。 一个据点里也就只有百十来个哥萨克,大家都不想遭到灭顶之灾,不约而同地选择向西跑路。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