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似乎满足占领克拉科夫及周边地区,并未在获胜之后继续北上华沙。 在秋后继续向北进攻,侯赛因认为天气情况将对己方将士非常不利,所以思前想后,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旦己部逼近华沙,那么补给线将会被进一步拉大,神圣罗马帝国的部队随时有可能切断自己的补给线。 要从华沙撤退到安全地带,大概有三百英里以上的距离,对步兵来说,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就是死亡行军。 既然大概率会失败,那就没必要进攻了,侯赛因失败过多次,已经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了。 在这个时候,如何跑路的丰富经验起到了冷静头脑的作用…… 等翌年春季,再视具体情况而定,似乎更为合理且可靠。 即便地方再次集结大军,自己也可以凭借克拉科夫城来以逸待劳。 侯赛因认为只要占据俄国南部地区的清军不向自己发动进攻,那么克拉科夫这个突出部就是相对稳固的。 万幸此前己方已经与清军达成了一致,双方都承认了对方的控制区,短时间内应该也不会大打出手了。 克拉科夫之战对利奥波德一世来说是天大的耻辱,因为联手波立名将索别斯基,二打一居然还被对方打得一败涂地。 为了报仇雪恨,利奥波德一世不管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进行了动员,而且还向丹麦、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等盟友发出了邀约。 不论如何,这三家均须出兵五万,只多不少,自己出兵三十五万,加上索别斯基的二十万,总兵力达到七十万。 如果入侵到中欧地区的奥斯曼军队仍然保持二十万规模的话,那么反奥联军可以拥有三点五倍的兵力优势。 当然,利奥波德一世也没有急于报仇,至少得给手下装备足够多的武器弹药才行。 通过从克拉科夫得来的经验教训,联军各部将领都意识到了坦克的重要性。 哪怕不会仿制这种重型武器,也可以大批量制造“胡斯战车”。 尤其是在车头部位,要装备足够厚实的铁板,最好可以抵挡轻型加农炮的攻击。 可以速射的轻型加农炮在退居二线多年之后,也实现了二次亮相。 利奥波德一世下令制造一千门轻型加农炮,全都会装备了己方的坦克上。 对于蒸汽机,帝国倒是有一些初级产品,但还达不到作为发动机的水准。 这并不要紧,坦克完全可以马拉,到了战场上,用人推就行了…… 利奥波德一世认为坦克这种武器,重要的是防护力和火力,机动性可有可无。 己方的坦克跑得再快,有对方打过来的炮弹快么??? 先得抗打,存活下来,然后再考虑如何反击的事情。 利奥波德一世也看过在战场缴获的左轮步枪,但兵工厂的技师在试制过之后,表示如果能承受蜂窝式枪膛报废率超高的条件,倒是可以大批量生产。 一支步枪的成本可能高达上百银币,结果就是这种可以连发武器的仿制计划,最终被不了了之了…… 给士兵们装备手榴弹和厚实的胸甲,这倒是完全没问题的。 至于飞艇这种飞行器,整个欧洲也只有五个国家拥有。 分别是罗马、威尼斯、法国、荷兰、瑞典,他们有个相同点,那就是全都是明帝国的朋友! 其中,法国与荷兰早就掌握了飞艇制造技术,只是燃料还需要从明帝国进口。 瑞典目前还只是从明帝国采购全套武器设备,但以后应该也会引进相关的制造技术。 罗马与威尼斯军队的规模不大,而且后者更为重视海上力量建设,跟瑞典一样,一直采购成品,而并未耗费巨资引进技术。 对此,利奥波德一世做了两手准备。 一方面试图从法国与荷兰购入飞艇,另一方面则下令铸造出更多的轻型加农炮。 这种武器既然可以快速装填弹药,从而实现连续开火,那么在大仰角的情况下,自然能够完成防空任务。 至少不会让奥斯曼的飞艇在天空恣意妄为,太过嚣张。 只要能在战场上击落一两艘,便可以大幅度地提振己方士气了! 路易十四一直视哈布斯堡家族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法国称霸欧陆的主要障碍。 哪怕在获得了半个英格兰以及整个西班牙本土之后,依然是这么认为的。 卖给竞争对手飞艇? 这当然不可能! 一旦让利奥波德一世琢磨出建造技术,以后法军的空中优势岂不是荡然无存了? 虽然炼化飞艇燃料的技术仍然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