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总督和雷诺大使很快认识到了欧洲列强是怎样打仗的,欧洲的战争又是怎样残酷。 在澳大拉西亚军队进攻巴达维亚之前,澳大拉西亚的海军和空军对巴达维亚和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数个小时的轰炸,迫使荷兰军队只能龟缩在防御阵地之下,没有人敢露出头反击。 等到敌人的轰炸平静下来之后,亚历山大总督和荷兰军队惊讶地发现,澳大拉西亚军队距离巴达维亚的距离已经不远,他们在大轰炸时期已经顺利登陆,并且靠近巴达维亚。 正当亚历山大总督计划命令士兵展开进攻,将澳大拉西亚人击退之时,敌人很快给亚历山大总督上了一课。 相较于海军和空军的火力,澳大拉西亚陆军部队装备的火炮数量丝毫不弱,甚至能够凭借着大量的速射炮,对巴达维亚的守军造成更加密集的轰炸。 为了应对这样的工程状况,第一师总共携带了上千门火炮,其中包括上百门大口径火炮和众多的中小口径火炮。 之前海军和空军的轰炸已经给巴达维亚的城防造成了不小的打击,陆军密集的中小口径火炮,就演变成了荷兰军队的催命符。 坚固的列日要塞尚不能在德国人的炮击下坚守多长时间,更不要说本身城防力量就不太足的巴达维亚了。 虽然巴达维亚的总人口高达数百万人,是整个荷属东印度最大的城市。 但这里的大多数居民都是土着,真正的荷兰移民和混血人口只有数十万,不足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澳大拉西亚军队很快靠近了巴达维亚,当然,打头阵的是土着军队。 这是澳大拉西亚军队对于荷兰军队的试探,检验检验荷兰守军的火力配置,同时寻找巴达维亚防守较弱的地区。 在大量火炮的掩护之下,两万名土着对着巴达维亚的防线发起了进攻。 巴达维亚城市之外拥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拥有三万多的土着守军,第二道防线拥有一万多荷兰军队和一万多土着守军。 为了构筑这两道防线,亚历山大总督几乎调集了巴达维亚附近的所有兵力,这也代表着除了这两道防线之外,荷属东印度在巴达维亚地区已经没有了反抗的手段。 在之前的两轮轰炸中,给荷属东印度的土着军队和正规军队都造成了大量的伤亡。 特别是飞机这种能精准投掷炸弹的武器,给防御阵地本来就不是很坚固的荷兰一方带来巨大的伤亡。 很快两万殖民地部队就和巴达维亚的第一道防线进行了碰撞。虽然荷兰军队在人数上具有优势,但荷兰土着装备的枪械很明显并不能和澳大拉西亚的殖民地部队相比,更何况这些殖民地部队还有充足的火力支援。 有的土着往往刚露头就被后方的火力覆盖,有的甚至龟缩在阵地根本不敢露头,生怕面临澳大拉西亚的轰炸。 其实这也能够理解,毕竟荷兰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参与过大规模战争,荷属东印度军队的战斗力是个问题,更不要说这些由土着组成的殖民地军队了。 这些殖民地军队面临手无寸铁的土着还有一定的战斗力,但要是让他们面对装备更精良的澳大拉西亚殖民地军队,发挥出来多少战斗力也是个问题。 要知道,虽然双方的殖民地部队都是由土着组成,但双方对于这些土着的待遇还是有着很明显的差异的。 澳大拉西亚方面,阿瑟已经公开承诺,在战后会温和的遣返所有参战的土着士兵和其家属,并且会给予他们足够的路费。 这也代表着他们不用继续成为澳大拉西亚的免费劳动力,他们可以在其他地区重获自由身。 但荷兰的殖民地军队可不一样。虽然荷兰这个国家更加弱小,但荷兰人对于土着的态度还是比较残忍的。 哪怕统治这片地区数百年的时间,诞生了大量的荷兰和土着混血人口,当然不能妨碍荷兰人对于这些土着的冷漠和歧视。 哪怕这些土着军队拼死拼活为荷兰作战,最多也只能获得一丁点的奖励,想要重获自由更是不可能。 荷兰殖民地部队的最好下场,就是在服役结束之后成为一名普通的土着,忍受着荷兰人的剥削,但能勉强维持生活。 两两相比之下,谁能更卖力自然不用多说。至少澳大拉西亚的殖民地部队纪律方面还是做的很好的,有着澳大拉西亚军官的指挥,也能够发挥一定的战斗力。 但荷兰的殖民地军队,在面临澳大拉西亚的狂轰滥炸之后,部分土着士兵就显得有些紧张,甚至有的人都不敢露头。 这导致真正冒着炮火和澳大拉西亚军队作战的,只有三万军队中的极少部分,甚至不到一万人。 剩下的两万人中,有一部分直接连头也不敢露,有一部分偶尔露头胡乱开几枪,这样的情况又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