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是杨曦月的父亲。朝廷中掌握文武百官的长史杨仪。 杨仪明面上的来意,有两个。 第一,是以皇帝的名义,来剑阁犒赏军队。 第二,是探望不成器的女儿。 实际上则有另外两个目的。 第一,是要监视姜维的屯军。 第二,是替宝贝女儿杨曦月撑腰,逼婚大将军。如不成事,姜维恐怕要独力面对成都排山倒海一般的非议。 杨仪抵达剑阁军中的当天,也不得不暗暗赞叹姜维治军的严谨和高明。 剑阁地处边塞,险恶难行。但是几万大军,能在姜维的治下,安心稳守着这道天堑。 这道天堑北可进攻魏国,南可压迫成都。 如果天堑里这几万大军成了姜维的私人部曲,后果不堪设想。 杨仪躺在杨曦月大营的主帐中,思前想后,难以入眠。 成都宫殿里坐着的皇帝,本来从不担心这些威胁。他充分地信任每一个臣子—— 只要这些臣子不耽误他斗鸡和找女人。 而姜维恰恰触犯了皇帝这些忌讳。 数月之前,姜维千里迢迢从雍州战事直接赶回成都。 皇帝祝贺大将军的话还没说完,姜维就开始指责皇帝霸占了一个将领的妻子。 说霸占,倒也冤枉皇帝。皇帝身边最得宠的宦官黄皓,哄了那美妇进宫与妃嫔一起伴驾。那妇人见皇宫富贵荣华,心生艳羡,加上长年独守空闺,于是对黄皓的安排半推半就,从了皇帝。 哪知两人如胶似漆,妇人旬月不肯出宫,这才导致事情败露。 那将领既无法指责妻子,也不能怪罪皇帝。一时想不开,带着几岁的幼子赴了火海。 姜维大怒,雍州战事结束之后,单人匹马直接从雍州杀到成都,来势凶狠,不逊色于乌云盖顶! 皇帝闻讯大惊失色,带着百官前去迎接。回到宫中,才知道是因此事而来。 皇帝顿时变了脸色。满脸不忿。 姜维又要将黄皓治罪。皇帝同样不肯。皇帝声称是那女子诱惑他,才出了这样的惨剧。 皇帝甚至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问出这样的话:“大将军。若是你,一个美人在你面前百般献媚,你一个大男人,如何忍得?美人可以交给你,你看看她的模样,就知道朕的感受了。但黄皓无罪,大将军不要借题发挥!” 姜维当时的脸色,杨仪此时想起来仍觉得可怖。 姜维的怒火,最终让黄皓跪下磕头作为结局。下了朝之后,百官纷纷上前劝解,姜维默不作声。 据宫中守卫所言,众人散去之后,大将军一身绯红色的武官服,仍在殿堂门外,北望天际,久久不离去。 姜维日思夜想,就是复兴汉室,关于旧都。而从小在蜀地享乐长大的皇帝,对汉地无甚旧情,未必能合大将军的心意。 姜维离开成都之后,杨仪曾上奏削去姜维的武职,加升虚爵,以荣华富贵换姜维回成都。 不过,朝中不少德高望重的武将极力反对。 皇帝又不愿意解决这些麻烦的事。此事就搁置了。 但杨仪始终放心不下。这次趁着女儿资军,便提出以皇帝的名义来犒赏剑阁,以彰显皇恩浩荡,不能让士兵们只认得大将军一人。 皇帝倒是允许了。还叮嘱杨长史无需太拘着军资,多拨些给剑阁。 这就是杨仪出现在剑阁的前缘。 今夜所见,姜维对曦月并无青眼。作为男人,杨仪很清楚。剑阁上下没有女子,姜维仍然对杨曦月无动于衷。看来,不能靠美□□惑,只能挑明道理了。 这道理便是,姜维孤身一人在蜀,朝廷无所掌控。自古以来,都不能允许此情。哪怕西周文昌武治,各诸侯国仍需送王子去周地当质子,换取周天子的信任。 姜维手握重兵,更甚于诸侯,朝廷怎能无以为质? 杨仪翻了个身。相信姜维能接受这个道理,娶了杨曦月。 如此一来,杨曦月称心如意,杨家得了姜维也如虎添翼,朝廷又能打消对姜维的怀疑。一举多得。 杨长史越想越精神。 殊不知,搬到隔壁大帐的杨曦月也没入睡。父亲来剑阁,在杨曦月眼中,只有一个用意。那便是让姜维娶她。 她辗转反侧,想起崔若愚来。 差遣婢女去叫崔若愚前来,她絮絮叨叨地跟崔若愚商议明日要如何套住姜维。 崔若愚却当着她的面睡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