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钢铁苏联
  4. 第3106章 教不会救不了等死吧
设置

第3106章 教不会救不了等死吧(1 / 2)


比起既有历史中的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经过马拉申科这蝴蝶翅膀煽动过的本条时间线里,日本人和德国人之间的合作加强了相当之多。

德国人不但愿意提供虎式坦克的实际样品,与全套图纸、技术支持和部分生产设备供应。

看在日本人送来的黄金足够多的份上,德国人还“慷慨解囊”,给日本人派来了一整个包含技术专家、军事专家在内的支持团队。

不止帮助日本人建厂生产山寨版的虎式坦克,好让日本人那脆弱的坦克工业,能够一次性玩得转虎式这种超规格的玩意儿。

因为日本人步子迈得比较大,一口气想吃成个胖子,打算效仿德国国防军组建起一支架构相似、但编制更大的装甲师团,需要配套的军事指导的缘故,还顺带派来了一整个国防军军官团。

人数可是不少,由一位装甲兵中校带队,各种教官加上随行士兵、护卫人员,统共算下来得有小两百号人。

毕竟日本鬼子这是打算弄一个装甲师团出来,而且还不是那种缩水版的三联制师团,是正儿八经实打实的五作战联队师团。

为了能让日本人这五个联队尽快掌握装备、熟练战术、知道装甲兵到底该怎么打仗,两百号人的军事指导团队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算按人头平均分下来,实际一个联队能分到的配套德国佬人数也不算多,就只有40人而已。

而且40人这个数字非但不多,甚至还有些偏少不够用。

考虑到日军这种对高速发展的装甲集群作战理念,几乎还停留在“狗屁不通”的水平上,从基层到指挥层全部需要教学指导,这区区40人忙到何等脚不沾地实际上是可以预料到的。

另一方面确实也得说日本人这胃口不小。

五联制的装甲师团算上各种辅兵和辎重部队,人数跟吹气球一样直接飙到了2.5万这夸张的程度,单算人头的话甚至比

在五个作战联队的实际编制上,分别设战车、步兵联队各两支,顺带再加一个炮兵联队。

搞现代化正经装甲部队改编,已经够让身为旧式军队的日军头疼了。

至于领袖军那样已经下沉到营一级的合成化。

不好意思,别说是玩得转,你就是现在拿着教材讲给日本鬼子听,这帮二逼的反应也恰似听神话故事。

笑死,根本听不懂。

在德国人的帮助下能把联队级的正经装甲部队编制拉起来,差不多也就是日军现阶段的极限。

纵使如此,日军对装甲作战理念的一窍不通、在军事指挥与战术编排上的死板和教条主义,也仍然让负责教学指导的德国人大开眼界同时吃尽了苦头。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如果作战命令得不到更新,日军基层的军官几乎形同于上了发条以后自走自转的儿童玩具,死板到一点脑子都没有、或者说不敢有。

哪怕已经接到的命令和战场情况完全对不上号,也会闷着头执行到死,没有半点的基层主观能动性。

这可不是说通常理解的命令执行彻底、执行到位、强而有力是优点,没这回事儿。

而是哪怕对面机枪火力强到纯粹是割草收麦子一般的一边倒屠杀,日军基层军官依然会义无反顾地让士兵们去送死,送到最后连自己也扑上去吃子弹、彻底完犊子。

这不是坚决执行命令的优点,而是纯纯的傻b加脑残。

整得在训练场上深刻了解并认识到此情况的德国人,直呼“我看不懂板载,但我大受震撼”,更加明白了日本人为啥能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上输得那么惨、死的那么多,合着全是送人头送出来的。

也正是日军这种基层作战单位,纯纯就是执行命令的憨憨机器的情况。

让在装甲集群作战理念上的造诣,可以说仅次于红军的德国人大为挠头、一筹莫展。

原因很简单,装甲作战是一种时效性很强、节奏很快,非常强调基层作战单位主观能动性的作战模式。

而不是说传统步兵作战那种慢节奏,单靠后方指挥员坐镇指挥就能解决大多数问题,至少是基本解决的作战模式。

看看德军那些装甲王牌,几乎来说就没有照本宣科打呆仗打出来的。

从卡尔乌斯到魏特曼再到科尼斯佩尔,哪个都是主观能动性极强、长脑子,敢打敢冲的主。

等后方指挥员了解前线装甲作战情况,再更新作战命令传到火线上的装甲部队手里拿去执行。

别说打胜仗了,黄菜都凉了。

不输就烧高香磕头吧,还指望打赢?纯属想屁吃。

恰恰也是日军这种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