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阿尔西姆所料的那般。 在他们短暂离开地面的这段时间,残酷的核心阵地攻坚战仍在继续,德国佬并未放弃最后的抵抗,仍然在抱着他们那或许从一开始就不存在的不切实际希望誓死顽抗,像破罐子破摔一般就算把这高地全部打烂也要和领袖师死磕到底。 “这帮狗杂碎是铁了心要和咱们拼到底了,看来还得接着干活。” 一旁的连副掂了掂手里的ak、准备开干,阿尔西姆这边则是抽完了最后一口烟之后摘下了嘴里的烟屁股,拇指夹中指将烟屁股随手弹飞并紧接着说道。 “离天黑没剩下几个小时了,抓紧时间!我们走!” “都跟上,快!” 阿尔西姆的连队被打散成多个战斗小组,分配给同一个方向上的多支战斗小队增强实力后投入战斗,所以阿尔西姆随时带在手边的部队就只有他跟前的这些人。 在进攻中将战斗工兵分散下派使用的命令是马拉申科下达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反复权衡、结合过去几次的战斗经验进行总结后所做出的最终决定。 在过去以往的战斗中,实际上并不缺乏战斗工兵部队集中使用,以整连甚至是整营为单位一次性集中投入战斗的战例。 尽管那确实能起到非常好的战斗效果,集中使用的战斗工兵部队往往能在形势最关键的时候起到质变效果,稳住阵脚守住战线或是一鼓作气捅穿敌人的防御,击退前来支援的敌增援部队。 但与之相对的,战斗工兵部队也会付出代价,而且是比较让人难以接受的代价。 具体体现来说,便是写在伤亡报告上的那足以让马拉申科眉头一皱的伤亡数字。 毕竟,当这么大一群战力彪悍、战场识别度拉满的装甲猛汉集体投入战场,爆发出非常吸引注意力的超强战力之时。对面的德国佬只要不是瞎子加憨批,就一定知道这帮人的不简单程度,更知道要集中火力优先料理这批人,如若不然只怕是跟胜利彻底挥手说再见。 这就导致战斗工兵部队整建制一次性投入战场的战果是很大,但是因为过于拉仇恨所带来的伤亡也很是不小。 前前后后经历了数次这样的战斗、也反复给战斗工兵部队进行了数次人员补充后,马拉申科终于意识到不能再继续这么下去了。 战斗工兵是自己手里拿来救火和做关键突破的精锐重装步兵,这些人理应被限制一个相对低于常规步兵部队的伤亡率,反复补充像是走马观般不停歇的部队是很难维持住固有战斗力的,连现有的都维持不住又何谈继续往上提升? 从最基础的战斗编组方式入手,马拉申科对战斗工兵的战斗教材又进行了二次编撰修订,并召集自己的师机关领导班子一起进行探讨。 二次修订最终版的战斗工兵战斗教材里取消了以整建制为单位,完整投入进战场的内容,取而代之的则是将战斗工兵打散为连排一级的形式,在战时有需要的情况下投入到各支主攻部队中进行下放。 这么做既增强了主攻部队的战斗实力、提升了作战效能,同时也避免了战斗工兵部队作为一个整建制单位投入战场,所带来的容易被集火针对、伤亡过大的问题。 简单来说便是不再将战斗工兵部队当做纯粹的步兵使用,而是将其拆开打散、填充进合成化战斗编组中作为新增的一员。 不再有单一性的战斗工兵战场指挥系统,就像是大细胞吞噬小细胞后融为一个整体一样,往后的战斗工兵也将成为合成化战斗组的一员,听令于合成化指挥体系,而不再是独立于此之外另一套单独体系进行作战和指挥。 表面上来看是不存在什么致命性问题的,但是马拉申科也不好预估这么做到底是战力加法还是减法。毕竟战斗工兵作为独立于合成化体系之外的单一兵种集中使用的时候,那确实效果明显,现在打散下派到合成战斗组的效果不好妄下定论,而泽洛高地一战便是施行此种改编之后的 大字不识几个的阿尔西姆虽然连家书都要别人帮忙念、回信也得别人代写,但他却在马拉申科亲自教授后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也理解马拉申科这么做改编的意义和目的何在。 虽然手底下可用的兵明显变少了,但阿尔西姆却并不觉得这是个坏事,因为从实际感受上来讲确实德国佬对己方的关注度似乎大为减小。 德国佬再也没法像以前那样专门抽调精干力量,逮住战斗工兵的战斗方向来针对性极强地硬碰硬。现在的战斗工兵部队就像是无数根尖针一样,在从四面八方各个方向往德国佬的血肉里扎。 身上被一只大虫子狠咬的时候可以使劲一巴掌去拍那只虫子,但当全身上下到处都是小蚂蚁在咬的时候就不好办了。因目标过多而无法集中优势兵力来应对的德国佬现在,面临的就是这么一种浑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