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并意识到自己手下的合成化指挥员们的重要性和珍贵性后,马拉申科遂开始对全师各级的指挥员更加严格要求起来。 包括但不限于若非战场局势万分危急且必要,连级及以上指挥员绝不可带队冲锋,尤其是某位颅骨里的肌肉含量估计比脑含量还大的战斗工兵莽汉,那更是被马拉申科点了名的“严禁带头冲”,允许他跟在战士们后面随队指挥已经是给了最大限度的面子了。 此道命令主要是针对步兵指挥员们的,毕竟血肉之躯的脆弱性要远高于钢铁之躯。在重甲单位满地爬的领袖师里,步兵的阵亡率也是一直高于坦克兵,有强壮重装甲保护的领袖师坦克兵们很多都能在坦克失能后全身而退,并及时得到高价值技术兵种该享有的友军掩护。 但那些步兵却不能,血肉之躯中了弹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真实伤害,中弹会疼会流血、流血流多了会死,大家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没有什么不同,即便是号称“人形坦克”身披装甲的战斗工兵伤亡率也不好看。 你要说领袖师打得都是地狱级难度的战斗,啃德国佬最硬的骨头。那领袖师这两个营的战斗工兵所面对的,无疑就是地狱级中的地狱级,硬骨头里的骨茬子,纵使有再精良的装备加持也免不了伤亡。 过去几次,马拉申科下令让战斗工兵后撤或是暂停参加一线突击,无一例外均是伤亡过大,再打下去会动摇核心所致。 对于自己麾下那些喜欢冲锋陷阵,作战风格自上而下几乎和他这个师长一样,属实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中高级坦克兵指挥员们。马拉申科选择的不是强制性命令而是直接换装,用德国佬几乎不可能从正面摧毁的is7,来武装保护自己的中高级坦克兵指挥员。 这么做的代价当然是有的. 分散到各支下级部队里放在指挥车这一位置上的is7,不但失去了集中使用所能爆发出的凝聚战斗力和强大的突破力,且还因为指挥车通常情况下较少的接敌应战情况而被动降低了交战率。 总而言之,如果是站在对is7这一装备性能的最大化发挥运用来考虑,分散到各下级部队当做连级及以上指挥车来使用是很不合适的,对整体战力所能带来的加持效果少得可怜。 但就像马拉申科所意识到的核心问题所在那样,先抓主要矛盾、再说次要矛盾的方法是适用的。 不解决中高级指挥员的生存率问题,去谈把is7集中使用所能发挥出多强战斗力的问题也是白扯。 装备是给人使用、给人发挥的,你人都没了,要装备还有个屁用?is7停在那里自己就能把德棍干死?想啥呢?这是实实在在的70吨重坦克,不是5星ssr自己能跑能跳还能打的坦克娘。 只要能保证中高级坦克兵指挥员的生存率,解决这个主要矛盾,is7战力发挥受影响这个次要矛盾,马拉申科也就忍了。仔细想想也没啥大不了的,领袖师重型坦克部队的装备水平不缺这么点战斗力加持,整体实力仍然足够把你45年任何一支德佬野战部队追着打。 来自高地下方的炮火准备在剧烈震荡的山崩地陷中逐渐消退,对当面德军阵地从一线到二线延伸的纵深处破坏力,那是肉眼可见的相当之大。 如此一来就又拉出来了一道炮火切割带,就像刚才马拉申科啃下泽洛高地顶峰 集团军级炮兵火力打出来的炮火切割带,那到底是要比马拉申科的领袖师炮火切割带给力得多。 自行的152到底不如牵引的203威力大,就那么一个营的tos-1也到底是不如崔可夫手里的安德柳莎数量多。 由此造成的最终结果,便是面前一块纵深长度不到两公里的地段,几乎被集中火力猛轰的集团军级炮火轰成了死亡地带。 一片焦土之上的德国佬不说全部死光,这有点不大现实,但伤亡不小、防线被严重破坏铁定是没得跑,这就已经足够达到马拉申科的目的:踩死油门冲上去干穿薄弱的德国佬最外围防御,然后一鼓作气冲上去,再把炮火切割带上被炸得七荤八素的德国佬残兵一并收拾了。 问题的关键是要赶在后方的德国佬赶来增援前结束战斗,拖得太久等德国佬增援部队又把炮火切割带上的损失给补上,到那时就晚了。 自知兵贵神速的马拉申科抓紧时间,在炮火即将结束之时就已经来到了自己该待的位置上:炮塔呼号177的is7指挥型重型坦克的车长位置上,手握着无线电送话器向着已经蓄势待发的部队们大声下令。 “前进,领袖师!开始进攻!” “乌拉!” “粉碎那些法希斯!冲锋!” “为了祖国!” 没有喊杀声震天的人山人海式乌拉冲锋,只有一辆接一辆外面不见一个人挂着的钢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