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了,我们还是能等得起的!” 李师师态度立变,决定回去把前五册重看一遍,尤其是真武圣君的篇章好好研究一下。 想到这里,她眉头微动,倒是若有所思起来。 这边正有说不完的话,太阳已经要落山了,李清照看看时辰:“今日就到这里……三娘,不得松懈,下次再考校你的功课。” 扈三娘声音嘹亮:“喏!” 在顾大嫂等侍卫护送下,李清照并未回王宫,而是乘坐马车去往李府。 到了府门前的路上,就见母亲王氏已经等在门口,她走下马车,行礼娇嗔道:“不是让娘娘在家中等待么?为何又跟女儿这般见外!” 王氏看到女儿容光焕发,眉宇含笑,心头也是喜悦:“你父亲是礼部尚书,我们更要遵守礼制,岂能有半点疏漏?” 李清照心疼母亲,也知礼节确要注意,关心了彼此的身体状况后,询问道:“父亲呢?还在礼部么?” 王氏道:“省试将至,他回来的都很晚。” 李清照微微蹙眉,轻叹道:“也不必如此辛苦……” 王氏搀着女儿的手,一起进了屋,屏退婢女后,挨在一起说话:“你父亲如今是一品尚书,岂能不为朝廷殚思极虑?你放心吧,他心中有数的!” 李清照以前耳濡目染,对于宋廷大事也有所了解,在李格非参与简王政变事件中,才力劝父亲在家避祸。 如今为了避免后宫干政,倒是尽可能不打听外朝事宜,但很多情况也传入耳中。 因为从一品的六部尚书里面,就有她的父亲,当朝国丈。 官居一品,权掌一部,女儿还是未来的皇后,如此位极人臣,其实是一件忌讳的事情,李清照对此很是有些担心。 王氏之前比李清照更担心,甚至苦劝过李格非推辞礼部尚书一职,现在倒是既来之则安之,总不能权势享受着,风险却不担,天底下没有这般好的事情:“六部职权提升,亦是气象一新,你父亲掌礼部,自当尽心尽责,为国家好好选拔人才,等到不负重托,可以放心请辞,安度晚年。” 李清照道:“请娘娘转告父亲,王上在宫中都多次强调,治大国如烹小鲜,无论有怎样的宏伟蓝图,都得脚踏实地,一步步来,不可急切,今各部政效,强于前宋太多,他已经很满意了。” 王氏大赞:“王上乃圣君,黎庶得安,百官正位,天下岂会不兴?” 朝堂高层其实看得清楚,燕廷如今的高效,只是相对赵宋臃肿缓慢的行政而言,放在前唐也就是一般,但李彦确实不准备再加快。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用后世的观念去要求现在这个时期,无疑是不公平的,甚至会遭到反噬。 比如明朝张居正改革时期,就是古代吏治的高效时期之一,“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这个描述肯定有所夸张,万里只是一个虚数,却也强调了大明中枢对于遥远的地方,也有着强大的行政控制力,这是相当惊人的。 只可惜在这样高效的背后,也让上上下下积压了巨大的压力与不满,等到张居正一死,上下官员顿时松了口气,政效很快回归原样,甚至还不如原样。 这就是一个人的改革,人亡必定政息。 革新弊政,不能一味靠着个人威望推动,那样注定推行不下去。 同样要改变宋朝缓慢的行政,让朝堂各部高效,势必上下辛苦,正因为这个考虑,李彦才在称王阶段,加强六部的职权,尚书位高权重,其下官员水涨船高。 既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够了草。 不过称王时期的官位并非定制,接下来的称帝,六部官品是否还能维持原样,就要看他们的努力与成效。 跑出千里马的样子来,草才会继续管够,不然打回原形,也怪不得人! 所以此时宫城之中,不仅是李格非所在的礼部,一个个部门都是廊下用食,专注统一,继续工作。 别跟我说回家享乐,朝廷就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