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和大阿哥积极的行善积德做好事,使得民间的百姓得到了实打实的好处,他们的日子比之前好过了很多。 在百姓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私塾或者武馆,拥有了读书识字和习武的机会之后,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有了盼头,心里对太子和大阿哥等人感激涕零。 康熙得知太子和大阿哥在民间的名声越来越好,他们还打算在各地开办私塾和武馆,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时,康熙心里有了种浓浓的危机感。 他今年已经五十出头了,太子和大阿哥还正值壮年,太子处理政事的能力很强,大阿哥带兵打仗很有经验,他们身后都有着一大批支持他们的官员,已经带给了他很大的压力。 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他们因为做善事救济百姓,一下子收拢了很多民心,在民间的名声越来越好。 这些天,民间到处都在说他们的事情,反而他这个皇帝提的不多,这让他心里很不爽。 他除鳌拜、平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亲征准格尔、修治漕运、废除匠籍等等,他身上的政绩数都数不过来。 胤礽和老大他们不过是开了私塾和武馆而已,在他的这些政绩面前根本就不够看。 凭什么百姓们都说他们好,反而很少提及他这个皇帝? 其实,百姓们对康熙还是很敬畏爱戴的,觉得他是个不错的皇帝,只是他们害怕说错话,也知道多说多错的道理,所以很少提到康熙。 这几年来,康熙开始兴文字狱了。 从兴文字狱到现在,已经有好几位官员因为说错话或者品鉴了几首诗,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从而被抄家流放。 百姓们看到那些人的下场之后,心里都有些害怕和畏惧,哪里还敢议论康熙的事情? 万一他们不小心说错了话,被下大狱了怎么办?他们一辈子岂不是就完了? 秉承着这种心思,百姓们平日里很少提及康熙这个皇帝,甚至都不会提及朝廷的政事。 他们平日里也只是关注一些八卦消息,议论一些和政事无关的事情。 在百姓们看来,太子和大阿哥他们在民间行善,和朝政一点关系都没有,再加上他们也没有说皇子的坏话,所以心里没有那么多顾虑。 所以就造成了,百姓们都在夸赞太子和大阿哥,却很少提及康熙的情况。 康熙不知道百姓们的想法,所以在听到百姓们都在夸太子和大阿哥,很好提及他这个皇帝,心里才会这么不爽。 太子和大阿哥在民间声名鹊起,还准备将私塾和武馆开遍整个大清,从而扩大影响力之后,康熙自然坐不住了。 他不想让儿子在民间的名声压自己一头,便命人将他的政绩传扬至民间。 康熙手底下的人办事效率自然不必说,没多久民间的百姓都听说了康熙的功绩。 康熙的政绩传扬至民间之后,就等着听百姓们夸赞他,期待着百姓们不停的吹他彩虹屁的场景。M.biQUpai. 结果等了好几天,也没等到百姓们对着他大夸特夸。 百姓们从别人口中听到康熙的政绩后,只是说了几句皇上英明、皇上爱民如子,就一哄而散不再提及了,这让康熙心里就很不平衡。 自登基以来,他为大清、为朝廷、为百姓做了那么多事,身上的政绩数都数不清,百姓们知道后凭什么不好好夸赞他? 就在康熙心里很不平衡的时候,胤?和九阿哥来给康熙请安了。 胤?行礼过后,就笑嘻嘻的说:“皇阿玛,民间的那些传言是您让人传的吧?” 康熙听后有种做坏事被抓包的感觉,面色有些不自然。 胤?注意到康熙的神情后,激动的看着九阿哥:“看吧看吧!我就说是皇阿玛让人传的,你还偏不信……” 九阿哥看到康熙没有反驳,顿时恍然大悟:“原来真的是皇阿玛让人传的。” 九阿哥想到他们看到的场景,便疑惑的问:“皇阿玛,您怎么突然让人在民间传扬您的功绩?” “今日我们瞧见一个容貌普通的男人,在一圈百姓中间细数您的政绩,什么除鳌拜、平三藩、驱逐沙俄、统一台湾……将很多大的政绩都列举出来了。” “儿臣以为百姓会对您大夸特夸,没想到他们听后只是说了句‘皇上英明’、‘皇上威武’、‘皇上爱民如子’,然后他们就一哄而散了,独留那个谈论您政绩的男人站在原地,看起来怪尴尬的……” 胤?附和说:“是啊,看起来确实很尴尬。儿臣尴尬的脚趾抠地,都快抠出个紫禁城了。” 胤?这些话是跟着昭华学的,昭华在听说这件事之后,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康熙听后面红耳赤,呼吸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