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头到处是敲锣打鼓声和欢呼声,唐军首战获胜,消灭了盘踞山东半岛的藩镇李正已,黄河以南再无藩镇,一直压在大唐人心中的藩镇割据终于开始解决了,让长安人怎么能不扬眉吐气,欢呼雀跃。
百姓们只需要胜利的消息,只需要爽报,但对于摄政王李邺和朝廷百官而言,怎么解决李正已遗留下来的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李正已遗留下来什么问题,就是高句丽人的问题,李正已从新罗引入近五万户高句丽人,差不多二十万人,安置在莱州和登州一线,朝廷当然不能容许。
摄政王议事堂内,李邺召开了政事堂议事,九名政事堂成员一起商量怎么处置这二十万高句丽人。
韦见素对这些高句丽人十分反感,他率先发言,“这些高句丽人很容易抱成团,成立各种高句丽互助会,在长安,在洛阳都这样,高句丽灭亡近百年了,他们还念念不忘复国,放在哪里都是祸患,卑职建议送回新罗,让他们祸害新罗去!”
裴遵庆不太同意韦见素的一刀切,他缓缓道:“安史之乱让我们损失了上千万人口,偏偏我们现在是最需要人口的时候,采矿需要人口,种田需要人口,迁徙新疆土需要人口,几万户高句丽人还是比较宝贵,之前出了那么多后患,根本原因是没有处理好,灭高句丽后,不该让那么多人聚居在幽州和辽东,应该打散安置在大唐各地,两三代后,他们就自认大唐人了。”
李岘也道:“微臣也赞成裴尚书的分散安置,把他们改名换姓,分散到人口缺乏中原各州县,让他们租种官田为生。”
左相张立补充道:“还要让每个县负责监视他们,不准他们聚会往来,私下聚会者再重新遣散到其他地方。”
这时,刘晏迟疑一下道:“殿下,不是新开辟的流求岛需要人口吗?能否把他们按照去流求岛?”
“这可不行!“
李邺坚决摇头道:“他们一定会在流求岛复国,这等于是养虎为患。”
刘晏笑道:“微臣的意思是说,让他们开发流求岛,几年后再接回来,不让他们定居流求岛。”
李邺还是不同意,“给他们几年时间,他们就会形成某种国家组织,一旦在流求造反,我们还不方便镇压。”
李泌笑了笑道:“刘尚书的思路很好,只是风险太大了,但我们可以降低风险,比如把他们妻儿放在福建道,然后让他们去流求,要求他们在流求伐木养妻儿,三年后分散到各地,如果殿下再用点手段,在他们中间安插探子,就能时时了解他们的动向。”
李泌的人质方案赢得了大家的赞同,李邺负手走了几步,对众人道:“关于流求开发劳工和南方海岛开发所需劳工,我已经决定从新罗和日本招募,新罗和日本劳工只想挣钱回家,不会考虑占领流求国,但高句丽人不一定,他们谋求复国,不适合再让他们聚集,我认为还是按照裴尚书的方案,将他们全部打散,我不希望将来出现将他们全部屠杀殆尽的场景。”
李泌点点头,“殿下说得对,一旦出现造反迹象,就会面临屠杀,那样有违天和,还是把他们直接打散安置,微臣认可殿下的方案。”
政事堂一致赞同了李邺的方案,全部打散,安置在中原各县,租种官府的土地。
刘晏亲自挂帅,带领由户部、工部、御史台以及少府寺、鸿胪寺等部寺官员一百余人赶赴山东半岛。
两百骑兵严密护卫者李邺的马车在大街上缓缓而行,虽然他可以走城墙中甬道。
但偶然走走大街,他也能体会民间的气息。
大街上十分热闹,熙熙攘攘,到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士子,科举又要来临了。
两个月前,军政议事进行了一次重大投票,关于鼓励办学的决议,几乎是全票通过,大唐要加大教育投入,鼓励读书,形成一套从蒙学、小学、县学、州学到太学的完整官学体系,同时还要鼓励私人办学。
首先要落实的就是太学扩招,从目前的一千余人扩大到万人,包括长安太学和洛阳太学两大太学,以及太原、成都、江都、襄阳四大府学。
大家达成的共识就是太学培养州学助教,府学培养县学助教,州学学生考试合格后,可以直接教授蒙学和小学。
今天太学将招考新生一千五百人,每个参加科举的士子都会填一份太学录取意见书,可以选择填或者不填,如果填了,那么科举落榜后有可能被太学录取。
但如果被太学录取后又反悔不肯去,那就会被取消五年科举资格,如果连续两次录取都不肯去,那就终生不得参加科举。
当然,为鼓励士子们去太学读书,成为教书育人的先生,朝廷也给了很多优惠,太学读书四年免一切学杂钱项、无偿提供食宿,参加各种项目还有补助,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特别有吸引力。
另外,在州学教书五年后可提升为教授,不仅俸禄翻倍,还能授予从九品官衔,获得一座三亩的官宅,当然不是在长安,而是在各州。
所以一系列鼓励措施出台,在士子中引起巨大反应,很多之前没有太学录取意见书的士子,又回头补填了这份意见书。
这是必然的,大唐扫平了藩镇后,就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