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 李世民的心狠狠一跳,来了!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这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国家的动乱却并没有结束,藩镇趁机做大,成为了地方割据势力,就很像民国时期的军阀。他们互相争夺地盘,甚至危及朝廷,百姓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杜甫及其家室,也是百姓中的一员。】 众位帝王心头一凛,虽然没听过藩镇,但联系后面的地方割据势力,却是不难理解。 嬴政冷哼一声,这大唐被水镜盛赞过许多次,后来竟会如此不堪,他们的皇帝是做什么吃的? 刘彻摸着下巴:“听水镜里的意思安史之乱是唐军赢了,难道这藩镇借着平定叛乱的机会拥兵自重?” 太极宫里,李世民黑着脸,心中怒气翻腾:“一个安史之乱还没有搞清楚,又来了个藩镇割据,我李家到底是出了多少个败家子?” 地方割据、危机朝廷,哪一个听着不是触目惊心?他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说,地方割据,还有那军阀,听起来竟有些像隋末乱世,大唐,莫不是步了前隋的后尘? 北宋。 赵匡胤想到唐末的百年乱象,也是沉沉地叹了口气,军镇武人,处理不好便是威胁国本啊!所以他费尽心思削弱武人权力,就怕又出现当年的割据局面,没想到防得了武人,防不了异族吗? 想到水镜之前提到大宋的寥寥几语,赵匡胤忧心忡忡。 【在讲这首诗之前,我们回忆过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望岳》,诗里的杜甫豪情满胸襟,几十年后,同样的登高之作,却是满目悲凉,为何会如此? 《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年间,中间隔着史书里绕不开的安史之乱,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一齐衰落的,还有诗歌里的盛唐气象。】 “由盛转衰……” 李世民手心微紧,安史之乱对大唐的影响如此大吗?也难怪,前面说安史之乱后藩镇做大,地方割据危及朝廷,如此又怎么不是衰败之兆?! 他又急又气,恨不得到那玄宗朝,一剑劈了李隆基。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杜甫的人生经历。一战失败后的杜甫很是过了一段漫游的日子,直到天宝六年,唐玄宗开设恩科,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知道自己二战的机会来了,就去应考,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敌——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这个人是个官奴,最怕有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次科考也同样。他自己名声不好,也很怕新选拔上来的人才跟自己作对,所以暗中操作,堂堂帝国的考试竟然一个考中的都没有! 这么荒唐的事他是怎么跟唐玄宗解释的呢?因为陛下把国家治理得太好了, 天下英才都被陛下收在麾下, 现在民间已经没有什么人才了,所谓“野无遗贤”就是这样。唐玄宗一听非常高兴,就没有追究这件事了。对此我们只能表示,一个敢说,一个敢信。】 太极宫。 李世民一拍桌子:“荒谬!他李隆基是傻子不成?!” 野无遗贤,亏他还能信。 刘彻也觉得难以置信:“这唐玄宗到底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 咸阳。 嬴政眼中的嫌弃几乎不加掩饰:“权奸误国,皇帝昏聩,唐朝焉能不乱?” 兴庆宫。 李隆基恼羞成怒,虽然楚棠在说李林甫,但是结尾那句对他的嘲讽简直已经实质化。 他气急:“李林甫竟敢如此哄骗于朕,让朕被天下人耻笑,不严惩他不足以正视听!” 高力士连忙劝道:“圣上莫气坏了身子,李相之前就被您软禁在府中,现在还是天宝初年,他没法再哄骗您。” “不错,朕已经将李林甫软禁了,都是他蒙骗朕,都是李林甫的错!” 他高声说着,仿佛这样就能掩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