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朱元璋也没空思考大明在哪儿落败了以至于后面需要中兴,他在一众儿子的搀扶之下站定,一时还有些无法找回自己的声音:“太医院里竟是一群废物吗?!”
一旁的朱棣和大哥朱标对视一眼,同样脸色难看:“两任帝王均丧于刘文泰一手,那继立的新君是傻子吗?不先将人问罪反倒是在身边留一个刽子手。”
“就是!”朱樉满脸凶光:“那什么刘文泰是不是蓄意弑君,是不是有人要谋反?!
他凶神恶煞的,仿佛恨不得穿越时光,把意图不轨的刘文泰当场斩杀,怒气冲冲的模样引得一旁的朱棢忍不住嫌弃:
“什么谋反,没听人说吗?那是庸医!庸医害人!”
“呵~庸医害人。”素来颇好医书的朱橚冷笑一声,也不知是讽刺还是补刀:“我大明的太医院招进来一个庸医。”
朱元璋刚顺下去的一口气差点接不上来:“荒谬!简直荒谬!给太医院设医考,年年都考!”
他倒要看看,还有没有那等滥竽充数地混进来!
被这事一闹,一时间,诸朝太医院人人自危,连一些民间药堂的坐诊大夫都心中一凛,恨不得连夜再把医书看个百八十遍。
【不过我们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据此就说中医无用,是伪科学。除了青蒿素治疗疟疾和文中屠呦呦女士提到的一些实例之外,还有我们很熟悉的这次新冠疫情,中医药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当时我们用到的一些隔离手段,其实古人也是用过的。应该说我们民族还是有非常丰富的抗疫经验的,记得苏轼好像就是个抗疫小能手吧!】
诶?
众人有些意外。
“这里还有苏轼的事?”
() 【苏轼一生经历了三次瘟疫流行,第一次是在黄州,当时疾疫流行,百姓深受其苦,苏轼不顾誓言,将同乡故旧赠与自己的秘方“圣散子”授予当地名医庞安常,庞安常用这个药方救活了许多人,后来庞似乎还把这个方子记在了自己的医书里。
当时苏辙的谪所似乎也遇到了一场瘟疫,苏轼同样将药方交给了弟弟,苏辙照着法子“遍谒病家予之,所活无数。”】
“做得好!”
张仲景抚掌大赞:“医者一方而活人,藏着掖着反倒贻误百姓性命,苏轼宁愿违背诺言也要传方与世人,可见仁义,可见不同流俗!”
东晋。
葛洪也对苏轼的做法赞赏不已:“方子授予需要之人,比留在纸上、藏于高阁更见功德。”
北宋。
苏辙笑着拱手:“多谢兄长相助。”
苏轼连忙摇头将人拉了起来:“这是说的哪里话?良方本便要济世,况你我是兄弟,又同为民牧,安有见百姓受疾疫而坐视不管之理?只不知这药方是何人所赠,既为同乡,应也是眉州人士吧!若是能寻得,我须当面求谢!”
另一边。
巢谷的儿子眼巴巴地望着自己的父亲,脸上写满了不可置信:“这圣散子是爹您的方子吧?你连我都不舍得给给了苏轼?!”
被自家儿子贴脸控诉的巢谷:......
“给我闭嘴!”
【第二次是在杭州。那年恰好碰上饥荒和瘟疫并起,苏轼干脆支起药棚给百姓熬煮汤药,还把感染的人都集中在一起,请精通医术的僧人来施药护理。大家觉得眼熟吧,这不就是宋代办的方舱医院嘛!苏轼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安乐坊,是古代第一家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真的,居功至伟。
第三次发生在惠州贬所,苏轼的抗疫履历再添一笔。他真是,经验丰富。】
汉朝。
刘彻撇了撇嘴,看在苏轼这么能干的份上,暂时就不计较他说卫青坏话的事吧!
他啧了一声,心里又有些发酸:“这苏轼虽说嘴欠了点,但在地方上可真是一把好手。”
治水救灾抗疫样样能行,猪猪陛下又开始眼红了。光有武将不够,他还想要能吏,尤其是那种会写《赤壁赋》的能吏。
唐朝。
李世民轻咦了一声:“新冠疫情,后世也遭了瘟疫,还是新近不久?”
“天灾病疫,非人力所能阻止,后世过得也不轻松啊!”房玄龄有些叹息。
“这圣散子也不知是什么方药,竟能活人无数,若能一观验方便好了。”
孔颖达对在抗议中屡见奇效的“神药”相当感兴趣,而这也得到了随侍太医的疯狂认同。
“水镜的内容自然不能按照我们的心意。”李世民早就看开了,他注意到了别的内容:
“倒有一点,苏轼将病人聚在一起,设立医坊聘人疗治,楚棠将之称作公立医院。所谓公立医院,便是由官府出面兴建的医坊?”
“应是如此。”房玄龄也留心到了这一点,“楚姑娘说那安乐坊是现代版方舱医院,又说公立医院居功至伟,臣猜想那‘方舱医院’应是后世公立医院的一种,并在新冠疫情中起了重要作用。”
“何止新冠疫情。”魏征难得开口补充:“公立医院形成声势,百姓一应病痛皆可前往查看,私家药坊囤积居奇、轰抬身价的现象便会得到有效遏制。”
“不仅如此!”李世民眼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