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人类的文明只能产生于那些人口众多的相对富裕的村庄、城市和国家等人类定居发展的社会里,能够最终产生大量人口、建立社会的民族,肯定是那些掌握农业和畜牧业技术,能够生产足够食物的农耕民族。 古越族是人类最早系统掌握农牧业技术的民族,而氐族是古越族移民到松潘高原后发展而成的农耕民族,因此对氐族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要。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氐道在今九寨沟、平武、松潘(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氐族最先活动范围在川西北地区,起源于四川松潘高原。氐族自称“盍稚”,“氐”为它族对其之称。 根据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记载,氐人属于农耕民族,在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以及语言、风俗和文化等方面以古越族相同,由于氐人的居住地与古巴国相连,因此史学家也称他们为“巴氐”。 盍稚hezhi是一个古越语单词,以“盍稚hezhi”对应古越语单词是“河池hechi”,在古越语中“河he”指动物的咽喉,“池chi”指黄牛,因此“河池hechi”的原意是黄牛咽喉,引申意思是“咽喉要塞”,同时,黄牛车是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因此黄牛特别得到古人崇拜和爱戴。 目前在古越族直系后裔壮族的居住地广西北部也有一个地名叫“河池”;在氐族故地,今甘肃南部徽县银杏树镇银杏村有“河池”地名的古驿站。这些以“河池”命名的地方都是山河阻隔的交通瓶颈,也是具有军事防御价值的咽喉要塞。氐人自称“盍稚”,说明氐人是古蜀国或者古巴国派往该地区驻守军事要塞的古越族军民,氐人即是边防军,也是垦荒团,氐人在这里发展了灿烂辉煌的高原高寒农业和养殖业。甘肃南部徽县至略阳一线古道是天水等河西走廊重镇通往四川的必经之路,也是嘉陵江的源头地带,因此氐人控制这里也就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区进入四川地区的交通要道。 考古氐人古墓发现,氐人采用原始萨满教的“卷曲葬法”即草席包裹如胎儿般卷曲的身体下葬,陪葬品有青稞、小麦、大麦、猪、羊、酒等食物,还有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品。各种墓葬中的葬法和陪葬品基本一致,没有贵贱之别。这说明氐人社会是一个相当平等的公社式社会。 在东晋时代(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氐族仍然完整保留着古越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他们一直保留着他们农耕民族生活和劳作习惯,由于地处高寒地区,在所有的农耕民族中,他们是北方农耕民族中最先执行“男耕女织”分工和劳作方式的民族,同时氐族人有规定男性具有为本族义务劳役,从事畜牧、开疆扩土、防卫、作战、外交、贸易等事务,充分利用劳动力,解放男性,提高男性地位,在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中,氐族的经济、人口和文明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不仅粮食满仓、牛羊成群,而且他们同化居住在他们周边地区游牧民族、狩猎民族等,氐族人不仅给这些民族传授农业和畜牧技术,同时,还将纺织、制陶、木工、冶金、建房等技术教给这些民族,同时将自己发明独轮车、牛车,以及便携住房帐篷、敖包等制造技术传授给其他游牧民族,在古越语中蓬pen或绷ben,都是对单层布料的称呼,氐族人也称呼布料为绷ben;敖ao即汉语中的“袄”;越南语“奥戴aodai”中“奥ao”即绒布或者加棉厚毡,奥戴aodai指越南的女性连衣裙,古越族是越南民族的主体,因此奥ao这种具有防风保暖的厚实毡布是氐族人提供给北方游牧民族的物资之一。 这些旅行和游牧装备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游牧民族生存和工作效率,同时提高氐族在游牧民族中的地位,以及氐族开疆扩土建立殖民地和农牧区的能力。 随后,氐族人联合羌人进入河西走廊地区、蒙古草原、大兴安岭地区等,形成后来深刻影响中原地区的匈奴族【在古越语中匈xion是熊xion的意思,有强壮和勇敢的含义;奴nu与古越族的侬non谐音,侬在古越语中弟弟的意思,而bi(对应汉字有比、彼、俾、辟等)或者bei(对应汉字贝、辈、卑等)是哥哥、大哥、大君、君主等意思;而贝浓beon在古越语中是兄弟或者姐妹的意思】、鲜卑族【鲜xian就是仙xian,表示鲜卑族是神仙族的直系后裔,卑bei是大哥、老大的意思,鲜卑的整体意思是“来于仙族的老大”,这是一个非常荣耀和霸气族号。鲜卑族活动于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草原,因此游牧民族也将西伯利亚草原称为鲜卑草原】等古老的游牧民族,同时氐人与羌人融合而成的氐羌族进入新疆天山地区、中亚阿尔泰地区、中亚阿姆河绿洲地区等,开发那里的农业区和牧区,为这些地区快速走向文明奠定了基础。 今天还生活在中国东北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人,他们的文化习俗与氐人非常相似,较大区别只是氐人从事农耕,赫哲人从事渔猎。氐人的自称为“盍稚hezhi”与“赫哲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