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巍巍大唐:开国
  4. 第九章 中原劲敌(1)——夏王窦建德
设置

第九章 中原劲敌(1)——夏王窦建德(2 / 9)


资助那人操办丧事。通过这件事,乡里乡亲都对窦建德刮目相看,人人称赞。

最初,窦建德当过乡里的里长,结果不慎犯法,外出逃亡。等到朝廷颁布大赦令,窦建德才得以返乡。后来,窦建德的父亲,不幸离世。在为其父送葬时,邻里之间竟然有一千多人,为窦建德之父送葬。操办葬礼之时,众乡党纷纷向窦家,馈赠礼物。可是,窦建德一概谢绝不受。所以,窦建德的名气,在当地是越来越大。

如果不出意外,窦建德终其一生,或许就是一个老实本分,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可是,世事无常。最终,窦建德却走上了一条称雄乱世,混一天下的霸主之路。他的人生轨迹,在大业七年(611年)发生了改变。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一征高句丽,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兵役,几乎是扫地为兵,强征入伍。窦建德所在州郡,由于窦建德胆识过人,便委任他为二百人长。窦建德从此刻起,开始发生转变。

这一年,整个山东境内,爆发了严重的水灾与饥荒,饿殍遍野,赤地千里。当时,不少百姓纷纷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窦建德同县有一个乡党,名叫孙安祖。他们家的房屋、财产,都被洪水给冲走了,妻儿也全都饿死了。县里负责征兵的官吏,见孙安祖骁勇非凡,便将他强行拉入行伍。不过,孙安祖并不想去当兵。于是,他以家境贫寒为由,当面向漳南县令申诉。不料,这个县令也是个昏官,不分青红皂白,将孙安祖直接暴打了一顿。孙安祖一怒之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这名漳南县令。

犯下了人命官司,孙安祖走投无路,只得前来投奔窦建德。窦建德为人忠厚,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好心收留了孙安祖。窦建德看得出来,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天下骚动,四海沸腾,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因此,这个时候,窦建德便有了推翻隋朝暴政的想法。故而,窦建德将自己的想法,向孙安祖和盘托出:

文皇帝时,天下殷盛,发百万之众以伐高丽,尚为所败。今水潦为灾,百姓困穷,加之往岁西征,行者不归,疮痍未复;主上不恤,乃更发兵亲击高丽,天下必大乱。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但为亡虏邪! (《资治通鉴》)

经过一番密谋,窦建德、孙安祖一拍即合,决定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很快,窦建德聚集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由孙安祖带领,进入高鸡泊,占山为王,对抗官家围剿,孙安祖自称将军;不久,张金称、高士达等河北人士,也纷纷拉起大旗,相继在黄河险要水域、清河郡一带,聚集了千余之众,反抗隋朝暴政。

窦建德在河北揭竿而起,正式点燃了河北农民起义的熊熊烽火。对于窦建德等人的举义反隋,隋朝当局自然不能装聋作哑,随后便不断派兵,征剿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不过,窦建德凭借其过人的谋略与武力,多次击败隋军的围剿,进而一步步发展壮大,逐渐在河北地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隋势力。

当然,窦建德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不仅仅依靠谋略、武力,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赢得了所有人的支持。这种人格魅力,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仁义。窦建德正是通过仁义,才得以一步步崛起于乱世。

在众多隋末群雄中,窦建德无疑是一个另类。他不像薛举、薛仁杲父子那样残暴好杀,也不像王世充那样阴险狡诈,更不像刘武周那样两面三刀。相反,窦建德却与唐高祖李渊有些类似,两个人共同体现了一个特征:仁义。

例如,窦建德起兵之初,就表现得极为平易近人。身为义军首领,窦建德经常拿出身上的所有财物,接济他人。而且,他从来不摆架子,经常和士卒同甘共苦。这样一来,义军上上下下,都心甘情愿为窦建德卖命:

建德能倾身接物,与士卒均劳逸,由是人争附之,为之致死。 (《资治通鉴》)

前文说过,窦建德出身贫寒,世代务农。正是贫穷的家境,使得窦建德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据史书记载,窦建德每次攻城略地,所缴获的战利品,全部分给手下将士,自己分文不取;并且,窦建德平时的生活,也是非常节俭朴素。窦建德一般的伙食,都与士卒一样,从不吃肉,只吃蔬菜、脱粟饭之类的粗茶淡饭。并且,窦建德的妻子曹氏,素日里也从不身着绫罗绸缎,身边伺候的婢女,也仅仅十几人而已: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旧唐书·窦建德传》)

以上的种种事迹,都只是窦建德的个人行为。更能凸显窦建德仁义特征的,还是在于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敌人。

大业十三年(617年),窦建德率军围困河间。当时,城内粮草耗尽,河间郡丞王琮坚守河间城,抵御窦建德的进攻。就在此时,噩耗传来,隋炀帝在江都遇害。王琮得到消息后,率领城中官吏,为隋炀帝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