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达独自出兵埃姆森的事情传遍了整个西北海湾,让众领主们对这个在比多堡之战中大放异彩的伯爵领再次刮目相看。埃姆森可是马尔茨·肯特的老窝啊,这无异于单枪匹马去摸老虎屁股。 联盟中的其他领主惴惴不安地给保罗写信,劝他谨慎行事,如果战况不利的话他们可能无法及时地支援,而保罗则给回信让他们放一万个心。 保罗的自信来源于两点,一是阿尔达军队当前的战斗力,二是参谋部施行的新式兵役制度。 从去年开始,参谋部便向领地内的各个大型村镇派驻人员,这些人或是退役官兵或是直接从部队中抽调的现役军人,他们的任务是组织和训练当地的民兵,使民兵成为一支合格的后备力量。 新的一年开始后,这些教官被归入了一个新的机构——兵役站,除了继续组织和训练当地民兵外,兵役站还增加了一个新的任务——定期统计自己所辖地域内符合入伍条件的兵役人口,考察条件包括年龄、身高、身体素质,乃至邻里间的风评、家族犯罪记录等等。然后将统计信息汇总到湖心镇。 当阿尔达的各个武装组织——海军、陆军、内卫部队——缺少人员的时候,比如遭遇到重大伤亡或者要组建新的部队,参谋部便拿出最新的兵役人口名单,按照比例在各个地方上选上一批,给各地的兵役站寄去一张张的入伍通知书,兵役站的人再拿着通知书挨家挨户地登门造访,最后于规定日期将人员统一组织起来送到湖心镇报到。 新一批的阿尔达子弟兵就这么诞生了,再经过三个月的集中化训练后,他们就能端着步枪上战场了。如果情况紧急就匆匆训练几天后直接拉到战场上去,反正他们面对的大部分敌人也刚刚放下锄头才没几天。 根据参谋部的推算,新的民兵制度和兵役制度施行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理想情况下,阿尔达和拜尔丁两地在紧急时刻能够动员起总共一万五千人的队伍。 身为伯爵的格莱曼家族名下没有众多的附庸,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弱小的象征,但对保罗而言却是一个极大的优势,自己领地内的每一寸土地都归他直接管理,他的法令可以直达每一个城镇和每一个村庄,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 而和他同一级别的其他领主就没有这种便利了,他们的法令只能在自己的直属领地里畅通无阻,到了自己封臣的地盘上,必须要先经过封臣的认可后才能执行。当然,这也得看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手中握有绝对力量的强势封君,他的大部分法令在封臣的地盘上都能得到执行,至于执行的效果如何,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且封臣对于主君的义务不是无限的,比如一个男爵领地里有20个骑士,能征召起500名士兵,那么严格来说,他只要向自己的上级封建主提供5名骑士和100多名士兵就尽到为臣的义务了,领主们只有在保卫自己的领地时才会投入自己所有的力量。 不过在现实中,没人会蠢到只为自己的主君提供封臣义务中最低限度的部队,除了表示自己的忠诚,提供更多的部队还能在战后的战利品分配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但是上级封建主也不能滥用封臣们的忠诚,在征召封臣的部队超过一定的时间后,要么让他们解散回家,要么负责他们的开销,甚至要支付额外的军饷。 在到达义务所规定的期限之前,封臣军队的后勤开销、武器装备都是自行解决的,这方面的义务一层一层地往下延伸,在绝大数地方,最底层的士兵在被领主征召后需要自己掏钱购买武器和防具,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运气好到爆棚或者不爱惜自己的小命,也可以直接抗把锄头上战场,不管装备如何,反正人必须到。 这就造成了地方领主们的军队往往是服装杂乱不堪、装备五花八门,在保罗·格莱曼看来,即使是比多堡之战那万人以上规模的交战,也像极了村民械斗的放大版。 少数财力雄厚的领主会养着一批脱产或者半脱产的士兵,身着统一的服装,手持统一制式的武器,但数量不会太多,例如比多堡之战中出现的那批弓箭手,他们就是以前费迪南德公爵的士兵,每周抽出两个下午被集中起来训练箭术。 只有国家层面的势力,比如伽贝拉帝国皇室、奥尔多王室,或者像贾尔斯这种拥有大片领地和众多附庸的半独立公爵,才能供养得起成建制的部队。 在之前的进军行动中,阿尔达军队占领了埃姆森几乎一半的领土,在肯特家族历代的经营下,埃姆森发展成为了一个大型的伯爵领,它一半领土上的人口就有近10万了,如果第一营和第三营继续进攻下去,虽然这个时代的底层平民对自己的领主谈不上什么效忠,但是保罗仍然怕新占土地上会出什么乱子,于是南下部队止步于拜伦堡。行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在阿尔达-拜尔丁和埃姆森之间制造一片缓冲区,现在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而且作为肯特家族居住地的拜伦堡较之比多堡更加坚固,防御更加完善,即使有火炮,攻克它也绝非易事,保罗还是打算等待其他盟友的军队再次集合起来后,一起与肯特家族作战。 前方打仗,后方建设。南方的叛乱使得王室在全国各地求购盔甲兵器。由于新技术的采用,阿尔达的铁产量暴增,而炼铁的成本大大降低,自然是想在王室对兵器的旺盛需求中分一杯羹。但是王室需要的是成品兵器,阿尔达的铁匠数量用于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