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些年了,成为了做官最广泛的途径,但是科举在历朝都不是做官的唯一途径。
在现在的魏国,譬如医部,你让那些医学生去考科举?科举普遍的监考和考试,也不会出和医学有关的,还不是得医部的那些医者去招弟子。
再就是商部,科举考的成绩好,就能当好商人?还是说科举会教你怎么当商人,或者能判断出有没有做商人的潜质?
至少这两部的招募官员方法,都不在科举之列。
科举能选的,主要是一些行政、军事、司法之类的人才,很多种类的人才和官员是没法通过科举获得的。
很简单的例子,就拿县级单位,科举可以选出县令、县丞、县尉、功曹,但一个县不可能只有这几个官吧,其他那些附属官员的诞生就和科举没有关系了,由地方官员在当地招募,并上奏朝廷。
总不能县里面招个文书,还得科举来选吧。
最能彰显人治而非绝对法治的,就是李烨任命诸葛亮担任襄阳的太守,诸葛亮没参加科举,而且直接当到了太守级别。
科举不过是适应需求的工具而已,帮助君主获得权力的工具,只不过在这过程中,给了寒门学子希望。
而且这也是一个借口,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君主或者说利益集团手中,科举又不像高考,还给你查分申诉之类的。
哪怕你考上了,但是君主看你不顺眼,就是不录你,也是白瞎。
宋代的大词人柳永不就是这样吗,宋真宗对他不爽,他就一直考不上,等把真宗熬死了,仁宗上台才考上。
还有就是利益集团,唐朝李林甫主导科举,录取率为0,他来一句,野无遗贤,那些士子再不爽又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