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鲍信死了,留下了美名。
其一为了百姓,下令彭城守军投降;
其二为了梁国,彰显自己的忠义,自尽于府衙。
他确实高明,高明到分出了几十万吃饭的嘴。
彭城没粮食了。
虽然可以赶上今年的春耕,但是几十万百姓在秋收前吃什么?
定陶大营
李烨看着李道宗送来的战报,直接揉成一团丢在地上。
一旁的郭嘉询问道:“大王,可是徐州有变?”
“是啊,鲍信死了,彭城投降,城内是一点粮食都没了,给我留下了几十万等着吃饭的饥民。”
原本李烨还指望李道宗可以进一步往豫州的沛郡深入,现在吹了。
哪来那么多粮食?
总不能把几十万百姓杀了吧。
对于这种情况,郭嘉和贾诩也没辙,他们也不会变出粮草。
“奉孝,代我传诏给青州的张九龄,以及徐州的李道宗。
第一,蛟龙军团驻防徐州,清剿可能出现的叛逆分子;
第二,从青州和徐州各郡,调拨粮草,支援给彭城;
第三,擢升羊衜为徐州刺史,陈登为徐州治中,管理徐州政务,推行魏国律法,若有不从,李道宗率军协助镇压;
第四,抓紧落实田产的分配以及屯田。”
“臣,遵旨。”
彭城的事情给李烨提了一个醒,梁国还有好几个重镇,里面也有不少百姓,他们若是死守,把粮草耗尽了,破城后,城内的百姓吃什么?
真把魏国当地主了是吧?
魏国的粮草也不是取之不尽。
如今梁国的不少地方,因为战争,可都停产了,不耕作,啃老底,百姓能撑多久?
汉末三国打得十室九空,不仅仅是因为战争不断,还有战争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战争破坏了生产的稳定,导致饥荒出现了概率大大提升,如果遇到灾年,那大多数百姓估计都顶不住。
战争、灾荒、瘟疫,造成了人口的不断减少。
粮食问题,李烨是真没有太好的办法,得根据魏国境内的储备粮。
总不能因为援助兖、豫、徐,这三州的百姓,而不顾其他情况吧。
这个时代的粮食产量也就那样,即使沈括和农家那些人,搞粮食培优搞了几年,也仅仅是将产量在原基础上提高了三成。
面对广大的人口,还是不够。
新作物以及新的种植习惯的推广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个年代,识字的不多,教授农民新技术,只能派人手把手的教,效率低。
对此,李烨也只能把精力主要放在战争上了。
至于日后兖、豫、徐,三州的百姓,只能尽力而为。
不过,徐州应该没什么问题,从刘备东海国抄到的家底,再加上青州的援助,徐州世家提供的粮食,养活徐州百姓还是可以的,而且今年徐州战事已经结束,这些百姓可以赶上春耕。
我国的农民大多非常勤劳,只要安心种地,然后少些剥削,养活自家不是问题。
最让李烨担心的还是,日后兖州和豫州的几百万人怎么办?
“来人。”
一个侍从快步走了进来。
李烨写了一封信,装在竹筒里,交给他,说道:“立即送到邺城,交给范仲淹。”
“诺。”
李烨写信给范仲淹,就是要他督办购入民间粮草。
战争之后,发放粮食可是非常好的收拢民心的手段。
当然,前提是不损害国家利益,以及目前领土百姓的生活。
在不动这两个根本条件的情况下,李烨让范仲淹,自己把握着筹措粮草。
什么是国家利益,得保证我几十万大军征战的军粮,也得支持发放各级官员的俸禄,这些人要是有异动,会动摇国本。
而保障目前领土百姓的生活,更是大魏的根基所在。
总不能派官员去河北四州强征军粮,然后对百姓说,你们饿一饿,每天少吃一些,先把粮草给兖、豫、徐,三州百姓。
河北百姓会愿意吗?
至于拿钱财买,也得看他们卖不卖吧。
这个年代,粮食是最根本的硬通货,手里有粮食,比等价值的钱财要有用多了,绝大多数的东西,都能用粮食换到。
至于关中至雍凉地区的百姓,他们好不容易才从西凉之乱中缓过来,今年才混上温饱,税收都处于减免状态,就别提分出粮食增援其他州郡了,自己过好,别要中央调拨粮草支援就不错了。
想了想,李烨又写了一封书信,又叫来一个侍从。
“大王。”
“你把这封书信,快马送给崔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