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一问出口, 张仲景见对面华佗,也供起手了回以一礼道:“老朽乃是华佗,当不得太守这样一礼。”
华佗之名一出, 张仲景立刻恍然大悟, 找出了自己为何觉得华佗面善的原因。
不是因为医者之间的惜惜相惺,而是他真的在天幕中见过华佗。
虽然是老年画像版,相似度没那么高,但华佗一提起, 张仲景立刻就记起来了。
当即兴奋的拉着华佗入内:“原是元化先生,快快请进, 吾还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先生。”
早在两天前, 张仲景就知到有人在这一片和自己一起为百姓义诊。
当时有个男子入内后魂不守舍,在张仲景问出他是否食用丹砂,面色就大变,随后每询问一次, 他都魂不守舍, 最后张仲景叮嘱他得了什么病,该吃些什么的时候,居然还学会了抢答。
这一下可让张仲景来了兴趣,询问他是既然知道自己的病症,缘何还要来询他治病。
男子面对自己的恩人张太守,自然是不敢有丝毫隐瞒,将所有事情一一与太守说道。
在知道门外有个医者前来踢馆后,张仲景是惊喜的,名医难得。
这年头交通、通讯都不便利,医者又常游走四方,为百姓治病, 居无定所的较多,只有少数会固定待在一个地方行医救人。
即使医者到底是贱业,比不得士人出名,传播方式只有百姓口口相传,范围较为固定,能在方圆十里内出名就是名医,百里可称为神医在世。
张仲景又是长沙的太守,不可能离长沙太远。
当初得知王神医的消息时,就兴奋的直奔他家而去讨教医术。
现在得知门外有一医术高明的医者前来踢馆,心里的头一个念头是,好想和对方讨教医术。
不过张仲景到底是忍住了内心的念头,他这人对医术堪称痴迷,一月就两日开堂坐诊,百姓们千里迢迢赶来看病不易,还是等看诊完,在去请先生来讨教。
当然了当时不去见华佗,一来,是为了防止自己一心和华佗讨论医术沉进去,二来这也是华佗自己的意思,先给病人看病,治完了,他们在谈。
不然华佗完全可以直接入内,自报姓名,张仲景怎么会不把他封为座上宾客。
现在见到人,双方都不是客气的人,张仲景问,华佗就答。
“敢问元化先生,这麻沸散当如何配置,若行手术,患者之血先生以何来止,缝合的线采用的何种材质……”
外科也好,中医也好本质上都是为了治疗病人,对于自己没有涉足的领域,张仲景都抱有充分的好奇心,虚心讨教,吸取精华。
华佗不是一个藏私的人,加上他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全书也非常好奇。
一边解答张仲景疑问的同时,一边也学习张仲景的六经分类,并感慨张仲景的六经:“要在察阴阳六经之证,此其所以若少异也,足可为百代之师。”
一顿猛夸,把张仲景脸都要夸红了。
华佗可不是随便夸人的,作为一个有名气的医者,他自然也有自己的傲气。
他这样的表现,正是认可了张仲景所说内容,同时也对这场医学实践辩论赛,选出了胜者。
是的辩论赛,医者本也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自然是学派中的一种,是学派就会有派系和争论,儒家还分八个派系呢,自家内部都能打的一团乱。
医家当然也不能免俗,在华佗和张仲景讨教对方医术的时候,自是遇到了对方和自己不同的观点。
那场面当时就好看了,别以为医生不会吵架,论学富五车,他们也是不输的,从医术到病症,再到各不相让,关于汗、吐、火等治病原则……没有一个是不能吵的。
要是有一方医术稍差,自信不足说不定,会在一次次辩论中,被强势的一方压到。
但偏巧不是,华佗和张仲景二人都是谦虚又能取长补短之人,在认可并吸收了对方长处的同时,自然也会对对方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提出质疑和询问,以此展开了持久的辩论赛。
起初双方都还算矜持,都多大人了,没必要吵架,只是引着典籍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展开论述。
比如汉末年间最常见的伤寒病,对于此病,无论是张仲景还是华佗都得心应手,以此展开讨论在合适不过。
华佗:“伤寒一日约在皮,当摩膏火炙之即愈,二日约在肤,可以针灸佐以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
张仲景:“伤寒前二日,气在皮肤之间,患者可头疼,背重,此乃邪气在表,汗出则愈。”
樊阿:“师傅和太守言之有理。”
伤寒前二日的治疗,华佗和张仲景看法相似,都认为病在皮肤之间,通过发汗可以治愈。
但怎么发汗,发汗要注意什么,一个不小心就是容易争吵的点。
比如华佗遵循古方,依照时令制作丸散剂。
“冬及始春大寒以服丹药,春至夏秋,乃热月气躁宜服六物青散,若丸药为成,可以柴胡数两,病发时煎服。”
其中华佗提出的六物青散,参考自秦代崔文子“作黄散赤丸“并再次基础上改良,行解散依据自《武威汉代医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