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
  4. 59. 第 59 章 瘟疫无法抵抗的天灾
设置

59. 第 59 章 瘟疫无法抵抗的天灾(2 / 3)


【聊完董奉的医德,回到最初的话题张仲景

华佗和董奉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神医,一个以外科手术出名,一个以医德而出名。

能压在这两人前面,被列为建安三神医之首,张仲景无论是医德还是医术都是无可挑剔被世人公认的。

在年少时,因灵帝治下官场乌烟瘴气,宦官当道,做实时的人出不了头,权贵们只为了手中的理由就发动战争,导致百姓尸横遍野,哀嚎之声不绝于耳。

导致张仲景年少时,就厌恶官场仕途,喜爱读书,偶见扁鹊与齐恒公的故事,萌发了学医,救治百姓的想法。

并在十岁那年付之行动,拜同郡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者张伯祖为师,刻苦的学习医术。

因为太过刻苦,还被同郡的何颙赞美:“君才思过人,思精而韵不高,必为良医。”

说得是张仲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适合专做官,若一心为医可成良医。

何颙的话给当时学医,饱受家里人质疑的张仲景很大的鼓舞。

当时医为贱业,张仲景的父亲曾经在朝中做官,家里自然还是希望他能遵从家业,成为一代官僚,而不是从医。

即使在轻视官场,汉代以孝道著称,得不到家里人支持的张仲景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继续下去。

同乡的何颙可以说给了张仲景一个大助攻,鉴定了他学医的信心,此后更加刻苦学医,不敢有丝毫怠慢。

很快通过博览群书,广泛吸纳各家医学的经验用于临床,张仲景打出了属于自己的名气,在郡内被认为是名医,甚至超过了自己的老师。

时人道:“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不过在怎么喜欢医术,家业还是不能丢的。

当时的汉朝以举孝廉任官,东汉末年又多以世家子弟相互举,张仲景的父亲曾在朝廷当官,作为儿子的他,天然有从政的资本,在郡内被举了孝廉去京城任官。

直到建安年间,才被放出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开启了自己后世的传奇生涯。

到了长沙张仲景依然心系百姓,想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决病痛。

但当时朝代,官员是不能进入百姓家中,随意接触百姓的。

张仲景作为太守,一郡最高领导人,更是不能靠近百姓民宅,为他们进行诊治。

可不能接近百姓,张仲景一身的医术就要荒废了,医学永远是要适用于临床的。

不治病,不实践,不去看,就不会得到精进。

为此张仲景想了个办法,每月初一十五,大开衙门,不问政事,他就坐在大堂内,专门为百姓治病。

时间久了形成惯例,百姓为感激张仲景的仁德。

又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来纪念张仲景,这也是后世坐堂医生的由来。

此外张仲景,作为医生勤学好问,见百姓对他的医术如此推崇,更是不敢有任何怠慢,对民间流传的偏方没有任何偏见,而是收集起来不断探索,精益求精。

甚至为了更加精进自己的医术,一个太守、一个医术出众的名医,没有任何傲慢,在听说襄阳城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疗扼背疮很有经验。

就立刻长途跋涉几百里,去向人讨教医术,拜其为师。

王仙师也是一个秒人,没有吝啬自己的本事,意义传授给张仲景,让他受益颇深,医术精进了不少。

不过即使强如张仲景,在年轻时也是有病治不了的。

如——瘟疫!

俗话说乱世人命如草芥,上面年年战,下面年年死,汉末发兵究竟发兵了多少次,让人不忍细数细数,所带来的后果,引用建安七子之一王璨《七哀诗》中的句子那就是。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

发兵带来的惨痛伤亡,还不是最惨的。

最惨烈的是每次发兵后,都必定出现灾祸。

这其中灾祸的由来,只有少部分出自天灾,更多是则是人祸。

其中瘟疫,就是人祸中的人祸。

瘟疫本是多数是由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只有在卫生条件极度不好的情况下,才容易发生,并且一发生就容易大规模传播,而百姓对此毫无抵抗力,被感染了就只能静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疫症伤人,家有僵尸之痛,室有号泣之哀,十室存一便是万幸。”谈起疫情,刘秀就痛心疾首。

他尚未登记,还在绿林军中时就成发生过瘟疫,死者过半,各散而去,想起当初的惨状就让人心头一颤。

好在他登基后尚未发生过瘟疫,不然大灾后的百姓不知能活几人。

想到这刘秀的目光灼灼,早先伤寒论他不知道是治疗何种病症的医术,只知这张仲景被誉为医圣,医术了得,让他十分眼馋。

但现在联系天幕说的瘟疫,《伤寒杂论》是研究什么的一下呼之欲出。

一想到伤寒杂论和张仲景是是能治疗疫症的关键,本来从天幕只言片语中,知道东汉下场凄惨,刘彻对后代不争气的怒吼都消散了不少。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