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
  4. 27. 第 27 章 请认真看史书
设置

27. 第 27 章 请认真看史书(2 / 3)


为了明年能赢得对汉朝的战争,一举重击中原人,匈奴单于现在要收集大家的认可,不然他也不会提出明年春再打仗了,他才是比右贤王等人,更加焦急焦虑,想证明自己的那个人。

他都忍了,哪里有其他人说话的份。

匈奴当然不会这么弱,说起来卫青会被后世有这样的误解,太史公是要付一点责任的。

作为现今依然最具参考的史书之一,太史公所做的史记在里面讲明了卫青功绩的同时,也发泄出来太史公本人对卫青的嫉妒,和不满。

比如在记录卫青功绩的时候,虽然记录了大体的战况战绩,但也有不少的地方被一笔带过,许多事情让人看得不慎清楚,只是一个数字描述,总会让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认为自己也可以。

而这份记录不清,是太史公不能记录清楚吗也不是,在同为将军的李广传记里,因为偏爱太史公连他杀了几个小兵都记得一清二楚,因此李广在后世也有了很大的名气。

在加上太史公还把,卫霍二人写入史记中的佞幸列传,这是一篇借佞幸之事迹警醒后人,重用奸佞的弊端的文章。

因此后世其中有一部分头脑不是那么清醒的人,他们看李广记录如此清楚,看起来厉害极了,卫青的记录模糊不清,又被列在佞幸传里面,加之当杀敌人数一口变成一个数字时,人们就不会再决定惊奇,反而觉得正常。

因此许多人都推崇李广,认为李广是有大才华的人,只不过是因为卫青比较幸运,有个皇后姐姐,才被放在了大将军的位置上,要是李广也在同样的位置上,李广未必不能有一样的功绩。

每当有人反驳的时候,还会拿出史记说事,例如太史公都把他们列进佞幸列传,肯定是他们不行。

对此,我只想说能不能不要歪曲别人的语言啊给我好好看看史书,和读书看重点啊

刚刚说了太史公是要付一点责任的,这个责任一来自记录不够详细,二就是把人写进佞幸列传,言语稍有偏颇,但人家该记的功绩还是记了,评价也没有乱给,写完书也说了,这是自己的一家之言。

而其中的偏颇,只能说人非圣贤,在时代的局限性下,又在没有其他史书流传下来的情况下,他能做到这样已经算不错。

再者写进佞幸列传,纵然有太史公的嫉妒和偏颇,但并不代表太史公想贬他们两个,当然了也可能是他想贬也贬不了了,在努力纠结之后,还是憋屈的写了。

原文说的是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翻译一下是从此以后,宫内被皇上宠幸的臣子,大都是外戚之家,但是这些人都不值得一谈。至于卫青、霍去病也因为外戚的关系而得到显贵和宠幸,但他们都能凭自己的才能求得上进。

前面的显贵和宠幸,对比卫霍的功绩,会尤为让人不爽,觉得他在瞎写,卫青霍去病得到功绩怎么可能是因为被宠幸。

难道不应该是杀的匈奴人嗷嗷乱叫吗

但从太史公的角度来看,要是没有外戚的身份这两个出身低微的家伙,怎么会有能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把他们放进这里面对于他来说是正常的,到未必是心存诋毁。

毕竟太史公本人也是世家出身,世家什么德行大家意会一下。

而且我觉得这句话的重点应该放在后面,他们是凭自己才华求得上进。

划重点才华。

也就是说就算都写进佞幸列传,太史公还是认为他们有才华,甚至我觉得这篇文最后的想表达的重点,其实是用卫霍二人踩之前的人。

太史公想要批判的也不是他们两个,而是汉武帝刘彻,但估计是还惜命,不敢明目张胆的批。

只能借用最得宠,又最有功绩的两个人,来讽刺皇帝,你看你都宠的些啥,你以为谁都是卫霍吗

可惜这些精髓,在后世人看来,就变成了卫霍没什么能力,全靠外戚的身份。因此这也是太史公颇为被人诟病的一点。

只能说什么人看什么事,会这样想的多是文官,或者酸儒,和不入流自身没本事就像拉卫霍二人下来,觉得他们也是没本事的佞幸,毕竟自己做不到当然也希望别人做不到。

像武官一类的对卫霍二人,都是多有赞赏,也正是因为他们知道打仗有多难打,匈奴有多难打。

也会有人拿王维的事说是事,在他的老将行里有这样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这句话你单看是不是觉得卫青是个幸运儿,李广太惨了。

但是哪里有人读诗单看一句,不看背景,不读全部的。

这首诗是也是用来讽刺统治者赏罚蒙昧,冷酷无情,是王维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穿梭士兵将校军队生活之间,发觉军队之中存在很多不合之处的不平之作。

不看史书,不读全诗,断章取义,说的便是如此了,也是可悲。

说到这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