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疯,但现在我们是一伙的心情,给了卫青一个安心的眼神。
就差说出他们都是嫉妒卫侍中,你不必在意,区区眼刀不足挂齿了,之所以没说出来是因为天幕说到他了,一下将主父偃的心神全部吸引了过去。
说到主父偃他的名气虽然没有,董仲舒和卫霍三人大,在不了解历史的人群里也几乎查无此人。
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才华或是没有功绩,在本次ssr排行中,他在名气上虽然不能占到第一梯队,但论功绩第二梯队绰绰有余。
和他同以功绩论排第二梯队之人,还有张骞桑弘羊,由于张骞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主要介绍主父偃和桑弘羊。
主父偃临淄人,在史记中的记载是和死对头公孙弘合传,中间穿插着徐乐和严安的奏疏。
其主要功绩为推恩令。
一个名为推恩,实为削藩的政策。
推恩令一个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分裂地方兵不刃血的有效政策。
这项政令主要内容是,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除嫡长子以外的孩子,让其余子弟也拥有一部分封地继承权,这样只要一个诸侯的孩子越多,分出去的地也就越多,诸侯国也就越来越小。
同时推恩令的“出发点”是仁孝之道,认为同为诸侯的孩子,可除了嫡长子,其他人都分不到一尺之地,这对于国家推行仁孝是不利,由此打出了推恩的名头,名正言顺的削藩。
且这个政策一经推出备受诸侯国,除嫡子外的子嗣好评,他们都期盼汉武帝能推行这项政策,因此纷纷助力汉武帝,政策的推行一下就非常的顺利。
这是光明正大的阳谋,除了损害诸侯国当代国君的利益外,其他人要多快乐有多快乐。
同时这项政策的推行,除了大大加强和维护了汉代中央集权,还表明了汉武帝刘彻采纳了儒家的思想治国取得了成功,儒家思想进一步走向历史舞台。
这儒家不得给主父偃点好处都说不过去,毕竟主父偃这个人成于才华,败于贪欲。
早年因为生活贫穷的经历,穷怕了的主父偃,在发达后就开始大肆敛财,谁送都敢要。
同时他为人又耿直,睚眦必报谁都敢告,一点也不会做人。
被他告没的诸侯国就有两个,其中一个据说因为害怕,他来查出自己乱来的事情,怕国家报销,一下子服毒自杀了。
因此就算他非常有才华,但在因齐国一事落下个逼迫国君自杀的罪名后,也完全没有人愿意去帮助他,落井下石的人还颇多。
汉武帝刘彻最开始本来是不想杀他的,但是在丞相公孙弘说齐王还没有后代,封国被废为郡,主父偃是罪魁祸首,陛下不杀他,无法向天下人交代,“只能”下令诛杀主父偃。
最终这个说着“丈夫生不食用五鼎,死即五鼎烹耳”才华横溢,但却倒行逆施,横暴行事贪婪无止的主父偃死了,全家报销。
其人明明生前宾客满堂,最后为他收尸的却只有孔车一人,也是令人吁嘘。
天幕底下众人的目光看向主父偃,这里面的目光含义颇为复杂,一部分是羡慕这个人能荣登天幕,虽然说最后结局不好,但能榜上有名就已经证明了主父偃这个人的才华。
在一想到他刚刚说其他人的不如他,不值得他嫉妒,结果现在论被后人认可的才华,他还真在众人前面,大家复杂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推恩令这一条政策他们是服气的,这确实是一条“毒计”,毒在光明正大,毒在提出这条政策的人,必定会因为得罪权贵诸侯而死,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而已。
为了那一时的荣华富贵,就赌上后半辈子的生命,全家报销,对于他们来说完全不值当,这样想想虽然现在官职还不高,升值空间还暂时看不见,但靠着家里的老本,和现在的官位也是吃喝不出,没必要去犯这个死。
这样想着,这一部分人心里对主父偃的嫉妒又平息下来了,没必要和一个日后会死的人计较。
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对主父偃羡慕不已,一边觉得他才华横溢,一边他就是剑走偏锋,才能想出这种“简单”的计策,都是陛下厚爱他罢了。
想着要是他们有着陛下的厚爱和才华,一定会提点别的建议,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受,何苦做这种得罪人的事情。
而位于中心主父偃,在做什么呢
他第一时间向刘彻告了罪“臣有愧陛下皇恩,日后居然贪婪成性,现希望将功赎罪,为陛下主持推恩令一事。”
主父偃的反应真的很快,快到天幕落下最后一个字时,就对着已经做着削藩梦的刘彻谢罪。
这让一些和主父偃有仇看他不爽的大臣,傻眼了怎么还有人上赶着找死,嫌自己后半辈子活得太长吗
而刘彻面对主父偃的谢罪,收起面上忍不住带出的一点笑意,淡淡的说“今天幕所言乃为后日之事,尚未发生,朕如何会因为此事将罪于你,但仙人已点出此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