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来说,有一些电影本身投资就比较低,所以,只要能够获得两三千万的票房就算是大赚了。
可那是对新人导演或者是在业内地位有限的导演而言的,只要能够让投资人赚钱,他们的下一部电影就有保障。
但那肯定不是海哥这样级别的大导演的追求。
什么?
三两千万?
投资都不够,想赚钱就更是门都没有。要想提高电影的投资,搞出大片的氛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投资要跟上。
大导演们还是很看重这一点的。
你让大导演们还没有下凡就扣扣索索的拍电影,他们怎么可能接受?更何况,虽然很多大导演看到商业电影如火如荼,也都心痒痒想要试一试。
但是,一开始他们攒项目,肯定还是投资人比较热情的,毕竟,盛名加身,获得的荣誉都在那里摆着呢!
投资人也没什么稀奇,他们对于很多事情也都是戴着滤镜的,判断的标准并不客观。
几位大导演早早的就蜚声海外,在各位投资人成长的那些青葱岁月里,影迷也好,普通的观众也好,对他们的观感都很好。
虽然偶尔也有批评,但是,各种夸赞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版面的,大众对他们的实力也是很认可的。
这其中,或许还有一点点年代的滤镜在里面。
在二十年前,内娱的发展还相当的迟缓,在好莱坞大片铺天盖地袭来的那个年代,不管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的观众,对于国外的电影以及国外的那些电影节,还都是很迷信的。
有一丢丢崇洋媚外的味道。
他们往往以获得国外的奖项为荣,如果能够获得最高等级的奖项,三大电影节的认可,那就更是了不得了。
正式飞升了!
在这样观念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他们往往会把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观念带入到工作之中。
看诸位大导演的眼神都是不同的,带着崇拜,明明他们在商业片领域也并没有得到认可,他们的实力也没有得到票房的验证。
但尊贵的投资人们完全不在意。
还会认为他们极为高贵,能够邀请他们拍摄商业片,是投资人们的荣幸。
以前的小张就是带着这样的心理合作的。
明明自己是大老板,是大金主,却不知为何要把姿态摆的那么低,好像真的是求着大导演们拍商业片似的。
被这种心态的人紧紧包围,后果还是很严重的,有些导演还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比如老张,虽然拍商业片是不是顺手不知道,但是态度还是很端正的。
也许故事构造或者是拍摄的节奏也有短板,但至少他还是能把心沉下来认真的拍电影。
再借助良好的宣传攻势,先期又抢到了比较好的档期,在这些先决要素的背景之下,老张的商业片之路走的还是很不错的,比较稳健。
一开局,票房上就达到了投资人的目标,除此之外,虽然剧情上也有不少人诟病,但观众们的反响还是可以的。
达到了七分作品的层次,也就是说,与佳作相比有距离,但是及格分是有了,某些方面,审美的格调还是很高的。
可以让观众很明显的感受到,这虽然是一部商业片,但是,导演的功底深厚,还是把一些文艺片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了进来。
给观众们吃了一顿好的。
虽然这样说有些夸大,老张的商业片之路也不见得就不会出现波折,比方说,巨大的隐患还在前方向他招手。
等到三言二拍上映之后,可就有好戏看了。
但那是以后的事。
现在看来,老张之前还是成功了的,那么,拍一部电影被批评也不能改变他的地位。
作为一位业已成功的名导,老张的小小失败,只会被观众们认为是一次失误。
更何况,三言二拍明显不是老张的风格,离谱的要命,观众们看到这样的电影,大概只会认为他是脑子被门给挤了,抽风了。
不会认为他是水平不行。
而海哥呢?
很显然,他的处境比老张要尴尬的多,也危险的多。
馒头大扑街,这都被嘲出圈了,成了段子,什么格调,什么艺术性,统统都没有了。
即便馒头的票房成绩并不差,但是那脱缰野马一般的口碑,已然是无法被那点微不足道的票房挽回了。
就算是有票房又如何?
绝大多数人都是被馒头那豪华的阵容还有导演的知名度骗进电影院的,等到他们看完这部荒诞的电影,唯一的想法就是敲击键盘,激情输出段子。
绝大多数观众看过馒头之后,无不大呼上当受骗,在商业片领域,海哥的口碑根本就没有立起来。
他的商业片实力还没有得到认同,什么商业片道路,根本就没有打开,还在门外头摸索呢。
别看这一次他还可以忽悠到孟氏孤儿这样的豪华投资,虽然看起来是满不在乎,但其实呢,海哥心里比谁都慌。
如果这一部再扑街了,往后的商业化道路可怎么办?
如何继续走下去?
这一次可一定要成功啊!
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