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干就干,卢植决定在这件事情上,他这个老师要成为这位弟子的重要智囊。
于是他向刘备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玄德,既然是为了度田,为师一定会支持你,不过这条路走起来也不容易,你之前说想要设立一个新部门来把控郡国兵的事情,现在进展如何了?”
“已经在抽调很多人手组建这个部门了。”
刘备点头道:“还是老样子,从把控力最强的地区开始执行,逐渐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培训人手,等后面有一套完整的经验流程之后,对那些掌控力不是很强的地区,也能在短时间内推动下去了。
所以首先,就在凉州、幽州和并州执行,正巧,这些地方也是最需要严格的治安管理的,除了戍边军队之外,也的确非常需要治安管理力量来辅助地方行政。”
这个部门的建设,刘备已经有了全盘计划,且先期准备也做的差不多了。
所以在建安四年的四月十八日,刘备就正式上表朝廷,请求新增设一个行政执法治安机构,其名为中书台,长官为中书令,秩中二千石,用以统辖全国范围内的郡国兵事务。
另外,在地方上,在每一个郡国,都要设置一个中书台下辖的派出机构,用以代表雒阳中书台统领地方上的郡国兵,长官名为中书都尉,秩比二千石。
刘备认为,自光武皇帝罢黜郡国兵制度以来,地方上虽然得以快速安定,但是地方司法治安力量的不足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且长期不能得到妥善处理。
接替标准的郡国兵存在的群体是郡国内部的杂役兵,这些人可以承担一部分职责,却无法完全替代郡国兵的存在,还极其容易沦为郡太守或者某些地方私人的私人武装,和朝廷对抗。
所以刘备决定在原先郡国兵的基础上,设置新的郡国兵,完全契合当下的时代需求。
光武皇帝担心的是地方拥有郡国兵就能对抗中央,从而造成地方上的叛乱,这是高瞻远瞩的,但是时代在变,咱们这些后人也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混日子。
所以刘备认为恢复郡国兵的名称是可以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赋予郡国兵管理地方治安和出动执法的权力,相当于地方上的专门针对民间犯罪的中都官徒吏,但是并没有正规军的装备和力量。
新郡国兵的数量、编制和训练武装将被严格限制,使得地方上无法依靠郡国兵对抗雒阳朝廷的政令,无法增强地方上的分离主义态势。
朝廷却能反过来指挥总领郡国兵,使得郡国兵为地方安全服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宣扬朝廷的存在感,打击地方上的分离态势。
简而言之,这是增强中央集权的一项改革,目的是扭转地方上对雒阳朝廷的忽视、敌视,重新塑造雒阳朝廷对地方上说一不二的统辖权,严厉打击地方分离势力。
对于刘备的这一表奏,朝廷上的争论并不激烈,因为这种实际上真的要做出改变的大事,一般都是小圈子进行商议来决定的,拿到朝堂上的讨论,只是象征性的公示而已。
谁都知道当前朝廷是四辅臣体制,而四辅臣里面说话算数的人又只有刘备,基本上只要刘备做出决定,这个事情就肯定能通过,就等于一位实权皇帝的圣旨。
而真实情况也差不多,刘备搞出这个改革措施之后,立刻在嘉德殿召开了四辅臣和朝堂核心官员的内部会议,将这个事情拿到明面上和大家交换意见。
董重还是一如既往的缺位,董太皇太后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小天子刘协还是一如既往的“准”。
黄琬还是一如既往的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反对”的意见,比如财政支出、人员安排、权力制衡等等,反正就是要问刘备有没有私心,以及是否考虑过推行这些政策的后果。
刘备也不担心,正大光明的和他交谈。
“郡国兵是为了规范地方行政执法,稳定地方治安,它的出现可以更好更快的解决地方上的各类犯罪案件,打击违法事件,可以大大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数量,这本身就是极其有利于民生的事情。
至于说私心,我觉得那不算是私心,因为我是想要增强朝廷的权威,增强朝廷在地方事务上的话语权,避免造反的情况继续出现,只不过恰好我是首席辅政大臣而已。”
面对黄琬的质问,刘备显得非常的坦然。
黄琬于是无话可说。
他只是象征性的询问一下,象征性的和刘备杠一下,并没有真正想要阻挡这个政策的执行,而且他知道就算他想要阻止,也做不到。
刘备已经把这个部门的强力告诉所有合作伙伴了,并且也做出了一些权力上的分配。
比如雒阳以西,还有并州和幽州,是他说了算,这些地区的所有中书都尉都是他来任命。
其他地区,由他派人担任主官的郡国,也是他来安排中书都尉的人选,其他郡国的中书都尉人选则交给古文学派和宦官集团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