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递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华夏王朝的重大问题。
为了解决信息传递问题,人们使用过诸多不同方法,比如鸽子,烽火台,邮驿体系等。
其中的邮驿体系经过千年发展后,在华夏地区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进入大楚帝国时代后,基于公文传递以及军事信息传递的需求,大楚帝国的邮驿体系更是发展到了巅峰造极的程度。
尤其是火车以及轮船出现后,大楚帝国的驿站体系也开始依托更加便捷的交通迅速发展。
而且大楚帝国的邮政体系,并不仅仅是用来传递公文以及军情的,因为大楚帝国的邮政体系太过庞大,纯官办官用的话成本太高,为了降低成本,从一开始大楚帝国的官办邮政体系就是接受民间寄信、寄物业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后来又发展出来了汇款业务,进一步增加了邮政体系的营业收入,得以填补庞大的邮政体系的成本开支。
大楚帝国的邮政体系,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遍布全球,在所有的大楚帝国控制区里,包括本土,海外直辖领地以及海外殖民地,间接控制的土著国家里都设有驿站。
包括帝国刚控制不久的欧洲地区,如今都已经设立了超过两百多个驿站,广泛分布控制区内各地。
但是即便如此,大楚帝国的信息传递依旧非常不方便且缓慢……而这对于一个全球性帝国而言是致命的!
例如欧洲那边出现什么紧急事务的话,本土金陵方面大约需要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得知相关的消息。
这是建立在一路都用海军的快速通讯舰一路狂飙,中途只在有限的港口里补给煤炭和淡水以及其他物资,不做任何不必要停留的情况下才能够达到的水准。
而这种情况暂时来说还没有出现过,因为成本太高,除非欧洲那边的驻军直接造反,或者外星人打过来了,要不然海军才不会这么干呢。
海军的快速通讯舰,往往都是经停沿途的大型港口,并在经停的收发信件公文,其速度虽然比寻常商船更快,但是也不可能真的一路狂飙……就现在大楚帝国的蒸汽机技术水准,真让船只开着蒸汽机一路连续狂飙三万公里……跑完都得大修了。
就和战舰不可能长时间维持最大航速一样,快速通讯舰也一样,大部分航行时间为了节省煤炭,降低蒸汽机的故障,还是采用风帆和蒸汽机动力并用的模式,跨洋航行跑起来能够达到平均十六节左右就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即便如此,对比纯风帆船只也有极大的优势。
纯风帆船只里跑得比较快的飞剪船,尽管很顺利的情况下也能够跑到平均十六节的航速,但是这是在洋流以及风向都非常适合的情况下,有时候明明直接横穿某片海域距离要缩短很多,但是也不能这么做,因为中间的海域没有洋流以及风,这船只进去了怕是要出不来,或者进去了速度也是慢吞吞的。
但是大楚帝国的蒸汽船只不用太考虑这些问题,可以依赖蒸汽机直接横跨所有海域,以缩短距离。
正所谓能用风帆就用风帆,用不了就用蒸汽机。
比如新加坡到南非的航线,对于传统风帆船只而言,想要横跨印度洋,只能一路沿着海岸线走,从新加坡出发,然后沿着孟加拉海的海岸线走,再绕过印度半岛,又前往阿拉海域的海岸线,最后又要沿着非洲东海岸一路南下,最终才能抵达南非。
但是大楚帝国的大吨位蒸汽船只不用这么麻烦,完全可以直接从新加坡出发,横渡印度洋后抵达锡兰岛,经停补给后继续横穿印度洋,然后直奔南非而去。
相对比起来,能够节省好几千公里的航程呢。
然而拥有蒸汽船只的大楚帝国,在超远距离的信息传递上,所需要的时间也是按月来计算的。
别说海外了,就算是本土的信息传递所需要的时间也要很久,比如帝国在最西边的战略支撑点城市西海城,这地方位于乌拉尔山脉东南,里海东北部沿岸,乌拉尔河河口的西海城(哈萨克阿特劳)……这破地方距离帝国腹地金陵城可远着呢,直线距离就足足有五千八百公里!
早些年还没有铁路的时候,西海城的信息传递到金陵城里,哪怕是一路有驿站体系支撑,但是也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
很多时候,西海城前线的楚军和俄罗斯人打了一仗后,金陵城那边的罗志学都是三四个月后才知道相关消息的。
等到铁路陆续向西延伸,先是建成了金陵城到长安的铁路,然后又建成了长安到伊宁的西北铁路段,最后又建成了伊宁到西海城的中亚铁路段。
最终在承顺三十七年的时候,大楚帝国里最长的一条铁路干线建成完工,东起江北省海宁港,西至两河省西海城,全长六千五百多公里,连接了一系列重要城市和地区。
当铁路修到西海城后,来自西海城的军事消息也能够顺着火车一路快速传递,倒是速度加快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