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这个昔日明王朝时期的铁制品重地进入大楚王朝时期后,短短几年内就沦为了平庸。 昔日众多的铁作坊已经消失不见了。 佛山制铁行业在短时间内的衰落,并不是它做错了什么,也不是它做了什么,纯粹是因为这地方不太适合发展现代钢铁行业。 佛山制铁行业,因为当地缺乏铁矿以及煤炭,其铁料是来源于西江、北江、东江流域的一些小铁矿,这些小铁矿开采出来铁矿石后,会在当地进行精炼,精炼出来粗铁后,再把除铁通过珠江水系的河流,顺流而下运往佛山,然后再加工为精铁乃至各种铁制品。 同时佛山制铁行业采用的燃料是木炭,同样是依靠珠江水系中上游的丰富木炭资源。 严格上来说,佛山制铁行业,是一种铁料的精加工以及后续的成品生产行业,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钢铁冶炼行业。 如此模式在手工业时代里还好,反正规模也不大,运输成本虽然高一些,但是钢铁的价格也高,因此佛山的制铁行业发展的还算不错。 但是等到了大楚帝国时期后,采用的却是大规模的机械生产模式,其炼铁炉高大无比,并且直接采用水动力鼓风机,大规模的生产铁料。 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铁料产量的增加,同样也带来了铁制品的价格下降。 同时因为产量大,对原料的需求也大,大楚帝国的大型钢铁冶炼工厂,基本都是直接建立在铁矿或煤矿附近的,如此进一步降低的运输成本。 最后,运输往往采用的是大船运输甚至海运,这运输成本也比小船运输要低得多。 稳定的质量一直都是工业化生产的极大有点,兴许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上和顶级扯不上关系,但是却非常的稳定,不会和手工作坊一样,运气好了打铁师傅能够搞出来非常好的铁料,运气不好了就只能生产出来废品。 而稳定的质量控制,是良品率的一大保障。 良品率上不去,这成本自然也就居高不下。 等到了最后,佛山这边的制铁行业就因为成本居高不下难以为继,大量还留存的民间的制铁作坊倒闭的倒闭,被收购的收购。 这些制铁作坊虽然不咋地,但是里头的大量熟练工匠却是很宝贵的。 大楚帝国工业部就利用收购的这些铁制作坊里的工匠为基础,然后再广州设立了广州钢铁厂,开始了两广地区的首次工业化生产钢铁模式,大规模采用水动力机械用来冶炼钢铁,并对铁料进行加工。 而吸收了这些破产手中作坊的不仅仅是广州钢铁厂,还有李氏制铁。 李氏,乃是佛山制铁里传统大型作坊世家,在佛山经营制铁已经上百年之久,在大楚帝国占据佛山后,曾经向佛山当地的制铁作坊下了不少的订单,这个过程里有不少人心太黑,采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方式赚取不该赚的钱。 没多久,这些违法商家就被大楚官府挨個抄家灭族。 而李氏则是比较克制一些,并没有搞以次充好的事,因此成为了当时佛山里仅剩下的一家大型制铁作坊,并趁着这个机会拿下了大楚帝国大量的军需订单。 为军方提供了众多的盔甲,刀剑长矛等冷兵器之余,还一度为军方提供了一批枪炮呢。 嗯,不要怀疑,李氏制铁的大型作坊,人家也是能打造枪炮的,之前就曾经为明王朝官府提供过不少的鸟铳、红夷大炮。 这些军需订单,为李氏制铁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而等到官府的广州兵工厂建成后,因为国防产业需要进行控制,原则上不允许民间资本经营的原则,因为官府向李氏制铁收购了武器生产的相关业务,这个价格自然是很不错的。 拿到了大批现金后,李氏制铁彻底退出了武器生产行业,开始埋头生产各类民用制铁产品。 而这个时候,又赶上了大楚帝国展开了规模宏大的农业五年发展计划, 。计划里头有着农具补贴计划。 那几年里,不仅仅官方大量投资,几乎在每一个县都设立了一家机械厂,民间里的众多传统制铁作坊,有条件的也是顺利转型,成为了新式的机械厂,然后生产各种铁制品,尤其是农具。 李氏制铁也不例外,他们转型后,一方面是用百年经营下来的渠道以及名声,另外一方面也是积极引进大量的新式水动力机械为代表的各类机械设备,又和广州钢铁厂达成了合作,得以直接采购大量的廉价铁原料。 如此极大的控制了成本,而且产量还足够大。 再加上官方的农具补贴,让李氏制铁的产品迅速占领了珠三角的市场不说,而且还成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 不少海商,都会从广州购入铁制品,然后运往东南亚等地区进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