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清疆臣。
  4. 第四章 汉学泰斗
设置

第四章 汉学泰斗(4 / 6)


戴震走上台来,对台下学子略一作揖,不少后学晚辈,纷纷站起还礼。只听他缓缓说道“承蒙橙里先生厚爱,在下归乡,路经扬州,又曾在此讲过学,今日若不前来,反对不起各位了。”阮元听他说话,中气倒足,又颇为谦和,言语圆转自如。殊不知戴震早年也常与人辩论儒家“性理”之类问题,年纪大了,方自然纯熟起来。

戴震道“后学戴震,平日颇愿思索这圣人学问中性理诸事,有些一家之言,编了三卷薄册子出来,实在也不是什么大学问。后学在科场多年,也不过得了个举人,想必是学术尚有不逮之处。不过既然各位愿意听后学一言,后学今日便讲讲后学所思,这理字究竟是何来由,又作何解释吧。”戴震对儒家思想中“理”的思考颇多,自己所著三卷孟子字义疏证,第一部分便是讨论“理”的意义,这时所言,其实也只是自谦而已。

戴震见台下无人反对,便渐渐进入正题“我等读圣贤书,这理字,终是绕不过去的,可这理字究竟作何解释,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学尝遍观先秦经典,方认识到,理字意义颇多。有肌理,有腠理,有文理,亦有条理。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可见这人有了心智,便能观万物条理,便是我等常言之理了。这条理一说,又解释为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郑康成也说理者,分也。什么意思呢,便是对事物之区别,详加区分。知道事物的差异,便是知理了。自然,知道事物的差异,便也应当知道事物的本质。”

戴震讲儒家这“理”字,语言浅易,详加说明又不失依据,阮元听了,渐渐信服。又听戴震缓缓道“这理字字义虽多,但纵观上古经籍,似乎并不常见。各位之所以觉得常见,实乃宋儒言理之故。可宋儒又是怎么说的呢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按宋儒这般说法,这理自天而出,自人有了心,便存于心中。可事实是否如此呢后学冒昧,自觉这理本在人心之外,是人看到天下万物,才明了这万物之理。”

“大家又要问了,戴某这般言语,有何依据后学不才,试举亚圣孟夫子之言,为大家解释一番。孟夫子曾言,各人之口不同,但尝起食物,味道相同。各人之耳不同,可听起声音,音韵相同。由此可见,虽然各人心不同,但总能认识到些相同之物,这相同之物,便是理了。”

“各位又要问了,这与宋儒之言有何区别呢后学觉得,这事物之理,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大家才有疑惑。可外界的声音,大家总听得到吧大家想想,是先有了声音,后被耳朵听见,还是耳朵先知道了声音的存在,声音再出现的呢自然是前者了。既然耳朵听声音是这样,用心去思考事理,自然也应是这样了。”

“可有些不学无术之人,听了宋儒所谓理在心中的言论,便自以为所作所为,全凭自己心中所想。心中觉得对了,便是有理,觉得错了,便是无理。久而久之,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反倒把这些视为圣人教诲唉,这大好的一生,便这般自己糟蹋了。要知道这事物之理,应当自外部观察入手,方可在心中形成认识。若是随心所欲而不观察外物,和那些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又有何异呢”

“宋儒不但这天理二字说偏了,便是这人欲二字,一样偏了,后学不才,曾听宋学之人讲起,这礼记乐记之中,便有灭天理而穷人欲一言,如何偏了要知道这人欲到了尽头,天理自然就被破坏了。可为了维护天理,便一定要湮灭人欲吗人欲如流水,性理如沟壑,水在沟壑里流动,哪里错了若是水流不依沟壑而动,四处奔流,才是错了宋儒看这理欲,便如对待正邪一般,非此即彼。可这天理人欲,并非正与邪一般,是绝对对立之物啊”

戴震所言,乃是儒家学者中常见的“天理人欲之辨”,其实颇为复杂,为了讲学,已经讲得非常浅易。但阮元这年毕竟才十一岁,对于这些深刻的道理,也很难理解多少。只觉戴震讲的这些,言辞简明扼要,却又引经据典,极有说服力,至少要比所谓“宋儒”、“宋学之人”要强多了。

阮元还不知这其中言论,便是清朝中期学者之间,辩论最激烈的“汉宋之争”。清朝取代明朝建立后,不少以明遗民自居的学者痛定思痛,认真反思明亡教训,认为其中之一,便是学者不学无术,毫无考据便空口辩论,最终违了圣人本意。所以自顾炎武、黄宗羲以来,便大力呼吁“实学”而反对“空言”。

但所谓“实学”,本身包罗万象,具体到每一件事物,又有不同的做法。在儒家经典研究方面,顾炎武曾多次进行考据,以说明词语原本之意。进入清朝中期,学者多推崇顾氏,一时考据之学大盛,甚至有较为激进的学者,为了考证一个词语的原义,竟然要找遍先秦两汉的所有流传著作。不过这个时段的上古作品,一共也没留下多少,否则学者们便是穷尽一生之力,恐怕也看不完那么多书。

这些学者往往认为,越是距离孔孟圣贤近的时代,对词语做出的解释越容易符合原意。所以汉代大儒许慎和郑玄,便成了这些学者的推崇对象。由于这些学者动辄引用汉儒对经典的解释,这一派便渐渐被称为汉学学派,而依然推崇程朱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