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鄂木河,他们在额尔齐斯河北边很远的地方修了塔拉城。”
刘承宗点点头,对准噶尔台吉的描述在脑子里有个大概印象,问道“你们的牧地是鄂木河以南,为何不继向北,是因为寒冷”
继续向北
巴图尔珲台吉向后靠了靠,他就像第一次考虑这个问题一样,事实上他也确实是第一次考虑牧地为何不继续向北。
考虑自然是没有结果的。
“哪里都很冷。”
巴图尔珲台吉摇摇头,又嘟嘟囔囔说出一句,让戴道子捧腹大笑。
过了片刻,等戴道子缓过来,才很认真地对刘承宗翻译道“鄂木河再往北走是沼泽地,实在不好放羊了嘛。”
刘承宗也被这个答案逗笑了,看来是自己太想当然了,那小羊羔子不肯去的地方,准噶尔人有什么动力过去呢
他大概明白准噶尔跟俄国人之间的局势了,类似大明和蒙古,只不过角色互换了,这一次准噶尔尝到了面临北虏的滋味。
“你们和罗刹人中间隔着难以行动的沼泽,步骑兵不好过去,罗刹人却通过水路来打你们”
刘承宗觉得这次自己的推测应该对了,却没想到巴图尔珲台吉再次摇头,道“他们人很少,不敢打我们,但他们总抢劫给我们纳贡的塔塔尔部、吉尔吉斯部,所以我们总要去打他们。”
“那里一年有四个月满地大雪不能走,四个月沼泽泥泞不能走,走过去要一个月,所以准备一年,只有几天能打他们。”
巴图尔珲台吉说起这事很窝火,摊手道“就算打赢了烧了堡子也占不住,他们那些地方不能养羊,等明年再过去,又是坐船来的几百人建起一座木堡子。”
他摇摇头道“所以我们现在不跟他们打了,在额尔齐斯河中游东西两岸有许多盐池,他们要吃盐,就不能再袭击我的贡民,还要卖给我东西,但这只是一时之策,这个问题永远都无法解决。”
“我以为塔拉是他们的重镇,但不是;也以为秋明是他们的重镇,也不是先这样吧,这样总比一直让人冻死好。”
巴图尔珲台吉重重叹了口气,很是挫败。
实际上有些话他没有说,但他和刘承宗却有心照不宣的默契。
正如刘承宗知道,元帅府在卫拉特方圆千里之内打出一场大胜仗之前,卫拉特永远不会真正臣服。
反过来也一样,在卫拉特能够威胁到莫斯科方圆千里的重镇以前,俄国人也不可能停下向东的脚步。
但此时刘承宗的心情很好。
巴图尔珲台吉对西伯利亚的地理、对俄国人的情报掌握,比他想象中要多得多。
他饶有兴趣地问道“他们的行军方式是什么,军队规模有多大”
“他们到一些地方沿河流修城寨,木质的城寨上有塔楼,易守难攻;冬季他们用桦树做的雪橇快速行军,雪化了就用船,有小船,也有六七丈长的大船、船上有五六门五六百斤的炮,叫寨卡。”
戴道子说着摇摇头“大帅,我不知道寨卡是啥意思珲台吉说,军队规模大概四百守堡,大队行军则倾巢而出,一千五六百人,枪炮具备,装备精良,服色杂乱。”
刘狮子听着缓缓点头,在心底刻画出一个属于沙俄远征队的形象,强悍的士兵、精明的统帅。
他刚刚结束跟卫拉特的战争,面对面同和硕特部为主的卫拉特军队打了整整一天,了解卫拉特军队的成色。
不说有多强,至少诸部有凝聚力,顺风能打逆风能扛,有妥善指挥的统帅、英勇作战的将士,该有的兵器有、该有铠甲也有,是一支正规军队。
军队只要能满足最基本的条件,对上同时代任何军队,就都是有可能胜利的。
可能很重要,比如敌方将领不聪明,断水断粮来打仗,就可以胜利。
像过去摆言台吉的军队,浩浩荡荡拉出来几千人,铠甲不到一百领、铁刀也就几百柄,箭簇不是石头就是骨头对上任何一个大国的正规军队都得挨揍。
哪怕是断水断粮的明军,照样能把他们打得满地找牙,因为认识刘承宗以前的摆言台吉,军队能对标的实际上是李万庆罗汝才的农民军,不是正规军。
像这种一千多人规模的远征队,如果敢在天山北麓跟准噶尔硬碰硬,就算一年来十次也得被准噶尔吃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但借助沼泽与河道的地利,仅仅一千多人,就能和准噶尔这种能动员数万牧兵的大部落分庭抗礼,甚至一点一点蚕食土地。
其实在此之前,刘承宗脑海里的沙俄远征军形象,是一群勇武、不怕死、野蛮的哥萨克骑兵。
但今天跟准噶尔台吉谈完,刘狮子推翻了这个印象。
他们非常聪明,讲究战略战术。
草原和平原是骑兵的天堂,草原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河流,因为马要喝水,而且喝水特别多,所以谁掌握着河流,谁就能控制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