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断送了赵宋王朝,也彻底断送了他赵桓重获自由的希望。
如今,赵构也被捉进了四国城,被李存给打回了原形。
这种情况下,赵桓如何能再忍?!
报仇雪恨的时候到了!!!
见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要放过赵构,赵桓皮笑肉不笑的拱火道:“九弟好口才,三言两语就叫大家信了,你拥兵自卫,谋朝篡位,又不来救援大家,乃迫不得已,非是九弟你薄情寡义、自私自利、害怕大家抢了你名不正言不顺的皇位,而故意不来救大家。”
刚刚才死里逃生的赵构,见赵桓想要借刀杀人,立即就强打精神坐了起来,然后虚弱地说:“皇兄安能如此看九弟,这皇位本就是皇兄的,若九弟能将皇兄救出,必然要将这皇位双手奉上,而后伏地谢罪,任皇兄打罚,岂会窥视皇兄的皇位?”
赵桓冷冷一笑:“九弟原来不只口才好,脸皮竟也得天独厚,我就不信,我大宋恁地多臣子,就没有懂礼法之人提议,九弟宜用晋武陵王故事,称制行事,不改元?!”
赵桓此言一出,赵构顿时语塞。
当初,耿南仲、汪伯彦、黄潜善等人劝赵构登基称帝时,宗室成员赵仲琮等人确实认为,赵构不应当即位。
当时,赵仲琮明确指出:“昔日晋安帝蒙尘西土,大将军、武陵王遵制行事。今二帝南迁,大王不当即位,只宜用晋武陵王故事,称制行事,不改元。”
很显然,当时,以赵仲琮为代表的一些宗室成员以及一些赵宋王朝的大臣,赞成赵构代赵桓主持朝政,但反对赵构即位称帝,认为这样做缺乏合法性。
后来,耿南仲、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七嘴八舌纷纷批评责难赵仲琮等反对赵构登基称帝的人。
而以赵仲琮为代表的反对赵构登基称帝的人势弱,根本就斗不过当时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府的重臣耿南仲、汪伯彦、黄潜善等人。
再加上,以宗泽为代表的军方势力后来也支持赵构登基称帝。
以赵仲琮为代表的反对赵构登基称帝的人的提议被否定,赵构很快就在长安登基称帝。
赵构当然不想成认这件事。
可奈何赵仲琮现在也在这四国城中,赵构根本就否认不了。
没办法,赵构只能硬着头皮将责任全都推诿给大臣:
“九弟原本不想即位的,奈何,大臣皆言,昔日唐明皇帝遭安禄山之难,车驾入蜀,诏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拜裴冕为御史中丞副之。裴冕与杜鸿渐、崔漪等,请皇太子即帝位。其主要理由是,主上狩蜀,宗社神器要有所归,宜正位号。如若逡巡,失亿兆心,则大事去矣。皇太子始即帝位于灵武,卒能克复两京,迎上皇大驾于蜀。
且当日之祸,父皇与皇兄南迁,大乾皇帝占据都城,天下惶惶,有甚于天宝时。九弟以父皇之子、皇兄之弟,入继大统,大臣皆以为宜。
大臣皆劝九弟,矧皇帝命九弟以兵马大元帅,睿意可见矣。
又且当时天下兵马会合,不于那时早正位号,将恐奸雄乘隙,摇毒纷纷。
大臣皆劝九弟,宜用唐肃宗故事,推戴九弟即尊位以定天下,实宗庙社稷之福,群黎百姓之幸。
大臣又皆言,何且称制,徒取法晋武陵王?实无以利国家,而安祖宗在天之灵,慰父皇、皇兄北望之心也。”
害怕这样的说辞说服不了赵桓以及其他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赵构又赶紧补充道:“另父皇有密旨,云:可告九弟即大位,为宗庙社稷计。”
看了一眼并没有驳斥他之意的赵佶,赵构有底气不少的总结道:“故而,九弟才即位也。”
当着赵佶的面,赵桓总不能说:“我赵桓才是赵宋王朝名正言顺的皇帝,只有我赵桓将皇位传给你赵构,你赵构的皇位才符合法理,赵佶早已不是皇帝了,赵佶告诉你赵构可即大位,难道你赵构的皇位就符合法理了吗?后世皇帝如果皆以此行事,那法理何在,皇权还有甚么神圣可言?”
赵桓也看了一眼没有驳斥赵构之意的赵佶,只能说:“巧舌如簧!若九弟你真乃重情重义之人,你与大乾皇帝陛下议和时,为何不趁机迎回父母?”
很显然,赵桓在离间赵佶和赵构之间的关系。
赵桓想得很清楚,只要赵佶不保护赵构,以赵构过后不是人的所作所为,肯定十死无生。
赵桓这一击,可以说是精准打击,一下子就戳到了赵构的软肋上。
这也是现在需要赵佶保护的赵构所最担心的。
事实上,当初乾宋议和时,就有人提醒过赵构提出迎回赵佶和韦氏的条件,哪怕李存不答应,也正明他为尽孝做出过努力。
可赵构考虑,韦氏已经被李存收入后宫,并且给李存生了儿子,他跟李存要韦氏,没准会惹怒李存,坏了那个难得的议和的机会。
而赵构之所以不要赵佶,当然是因为,跟赵桓一样,赵构也怕赵佶复辟,夺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