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你说你信谁的话不好,偏偏信他们两个人的话!”
“刚才你不是一直在交流会现场么?这两位老板的什么水平,你也看到了。”
“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没有常识,还拿着一件你们国家烧制的瓷器,来参加我们华夏古董交流会,您说说,这种人的话,您能相信么?”
徐老板听完,在旁边表示自己根本就没有瞎说,在场的古董商都可以佐证。
“陈老板,人家井上先生就是想学习一下咱们的文化,你这么骗人家,就是对井上先生的不负责,你必须解释清楚!”
井上听完点点头,“陈老板,无论怎么说,你们自己的人都质疑你,还请你帮我解释清楚。”
“唉,”陈阳微微叹了一口气,“挺简单点事,非得搞的这么复杂,那我就给井上先生讲讲!”
华夏最早是没有狮子的,追根溯源,华夏最早的狮子是汉朝时期,西域向皇帝进献的礼品。《后汉书·西域传》: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就是今天一郎)遣使献师(狮)子、符拔,意思是说远在西亚的安息国,谴使送给当时的汉章帝刘炟(da)一件礼品:狮子和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
另有学者统计了《后汉书》,发现章和元年、二年、永元十三年、阳嘉二年、月氏(今伊犁河谷一带)、安息(存在于古波斯王朝名前247,前224年)等国,都曾派使者带着狮子向华夏进贡,从《后汉书》到《明史》,光是帝王本纪中就有21次与狮子有关的记载。
但是在实物狮子入华之前,中原文献已有与狮子相关的记载,在史籍中,狮子始见先秦文献,称“狻猊”,《尔雅·释兽》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释为“即狮子也,出西域”;《穆天子传》记载:“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代郭璞注曰:“狻猊,师子,亦食虎豹。”
“当然,当时但从西域进贡的真狮,只有皇族才能亲眼看到民间没有眼福。”陈阳一边摆弄着坐狮像,一边向井上说道,“既然老百姓看不到狮子,工匠只能凭想象力,加上狻猊和狮子极为相似,两者形象合二为一,创造出了许多憨态可掬的形象。”
“到了魏晋时期,狮子还只是皇家宠物,民间百姓并没有见过活物,但由于佛教盛行,狮子作为佛教瑞兽,慢慢为百姓所了解,成为了百姓心中神圣的动物。”
“《洛阳伽蓝记·长秋寺》记载: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狮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像停之处,观者如堵,迭相践跃,常有死人。”说道这里,陈阳放下了手中坐狮像,“井上先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北魏时期,每年四月四日,洛阳千秋寺举行佛像游行,在队伍前由人扮演狮子喷火表演,为佛像开道,人们常因围观而发生踩踏事故。”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老百姓对狮子有多么好奇,为了看一眼由人扮成的狮子,发生了都发生了踩踏事故。”
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乱动乱,使人民生活困苦,人心不安,佛教大受欢迎,狮子形象也开始提升。从佛教用语可以看出狮子在佛教中的崇高地位。例如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文殊菩萨,他架乘狮子,双手执剑。
还有释迦牟尼佛祖被称为“人间狮子”,连带佛所在的床或地被称为“狮子座”,是“佛祖座席”的意思,把佛的话比作“狮子吼”,甚至少林寺还有一门功夫,称作佛门狮子吼,因为佛为人中之至尊,因此人们用狮子来形容佛的大无畏。
唐朝之后国力强盛,西域各国为了交好巴结,纷纷加大贡狮的数量并换取赏金,唐太宗还特命虞世南作《狮子赋》,阎立本作《狮子图》等,当时琉球与大唐交好,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随着佛教的发展,才将狮子一词传入了琉球,但因为狮子数量稀少,并没有流入琉球。
唐宋之后狮子慢慢从皇室走入民间,但即便这样,狮子的形象在民间也一直是个谜,一直到了明代,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贡狮大量增多,狮子的形象也慢慢开始了转变。明代是狮文化的高峰时期,许多宫殿、园林、府第、衙门前都设置石狮子守门,成为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
“可以这么说,到了明代的时候,老百姓才知道狮子到底是什么样子,”陈阳看着井上笑了一下,拿起坐狮像,“您拿来的这件隋唐时期的坐狮像,其实是当时工匠按照狻猊改良后的形象来做的。”
“所以,说它狮子也可以,但我个人认为,既然当时的工匠是按照狻猊的形象来做,那就应该算作是狻猊!”
“狻猊可能井上先生不知道,”陈阳咧嘴一笑,“在我们华夏神话故事中,它是龙的儿子。”
根据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卷九·物部一》记载:龙性最淫,污牛生特龙,污马生龙驹,污驴生春龙,污羊生猖龙,污猪生债龙(又名猪婆龙),要是污了野鸡,下了蛋,入地一年走一尺,四十年起蚊,它一出来,能使山崩地裂,周围带出四十丈水来,乃是龙王爷的反叛,与牛交,则生麟(麒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驹);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岭南人有善致雨者,幕少女于空中,驱龙使起,龙见女即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