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凡仙逆
  4. 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 坐而论道二
设置

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 坐而论道二(1 / 2)


阳明先生对叶枫的回答很是赞赏,道:“说的好,酒更好。”

于是二人相视一笑后,互饮了一大碗。

这次轮到叶枫问问题了。

。。。

旁白道:虽然我们之前说过叶枫有看穿神技,在叶枫面前本不存在任何秘密,所以叶枫其实没必要问阳明先生问题的。但叶枫是秉持着主客观要结合的原则,所以才会要结合对方的客观反馈,验证自己的判断后,才会最终下判断。

然而那自然是对方可以给予你客观反馈的前提下,如果对方不给你客观反馈的话,你就要做好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当机立断的勇气,总不能因为没有客观的反馈而怀疑自己的判断,进而畏首畏尾。

第二件事做好主观判断可能错误的应急备案方案。

说到底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

。。。

叶枫道:“王兄,你觉得人为什么要修行?”

叶枫问的问题十分刁钻讨巧,和之前叶枫回答的那个“什么是中庸之道”问题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后者还能算是有标准的固定答案,但是前者叶枫问的问题却绝对没有的统一答案。你不管怎么回答,只要能说出道理都是对的。

虽然问的是人为什么要修行,但是其实更多的是问,你为什么要修行。因为这是对一位“心即理”的人问的,外界的道理就是你心中的道理。所以这个是一道看似客观,却极其主观的题目,也是展示人的个性的题目

阳明先生自然知道叶枫问出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于是笑了笑道:

“人为什么要修行?因为人只要活着就会有痛苦,就会有烦恼。无论你是权倾朝野,富可敌国,还是穷困潦倒,风餐露宿,都是各有各的烦恼,大家都是在痛苦的轮回之中不停地奔走,直到生命的消亡,未曾有过片刻的安宁

“而修行要做的就是找到真正的快乐。开悟者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其达到的快乐就远超君王的快乐。因为开悟者能破心中虚妄,明心见性,真切的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心如明镜,如如不动。来什么就见什么,事后心立马放空,不留一丝尘埃。即便是受到痛苦,内心也能保持如如不动。只是用自性的智慧去处理这件事,而心完全不受这些痛苦的影响。自然也就没有痛苦,就好像有人无缘无故挑衅你,你肯定会生气。但是开悟的人所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他知道那只是一个被习气操控受尽苦难,用暴戾掩饰内心弱小的可怜人,那么不仅不会生气,还会生出慈悲心。因为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很幸福很快乐,他不可能无缘无故去伤害别人。这个就是破虚相,直达实相,开悟者所看待食物不看其果,只看其因,当你知道问题背后的终极本质,就不会被外相所干扰

“所以释迦摩尼说过,本自具足,众生皆具如来智慧。而这个智慧就藏在你的本来心里。只有通过不断内求和觉察。抛弃大脑的认知,用心去感受,才能找到那个真正具有灵性的我

“找到本来的自己,就是修行的意义。”

叶枫看着阳明先生,举起酒碗道:“找到本来的自己,就是修行的意义。说得好。虽然有很多我不敢苟同之处,但是那才有多来几次和兄长把酒论道的价值。”

叶枫其实已经说的很委婉了,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阳明先生有一件事就搞错了,那就是人的大脑认知其实就是理性,而心是感性。而人是理性和感性的混合体,二者既斗争又相互结合。但是阳明先生却把二者合二为一,都算在心那里了。所以他才会说出“抛弃大脑的认知”、“智慧就藏在你的本来心里”这种话

其次,如果你真的抛弃大脑的认知,只靠一颗心去认知世界,那时候你的心若是真正的如如不动,那么从一开始就不会认识到那是痛苦,更别说受到这些痛苦的影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能识别外物环境的,那自然是由外物在你脑中产生的意识和认知,抛弃大脑的认知如何去识别外界是痛苦还是快乐,而认知意识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即为智慧

所以脑子是个好东西,该要还是应该要的,不能抛弃

最后,就是那句简直是鞭子一样抽向叶枫的话——“这个就是破虚相,直达实相,开悟者所看待食物不看其果,只看其因,当你知道问题背后的终极本质,就不会被外相所干扰。”只看因不看果,这个简直就是对于叶枫异道的核心思想“好事看心,坏事看行”的直接抽脸了

所以到了这,你应该能理解,叶枫那般说,已经是软得不能再软了。毕竟叶枫不能像喷庄子一样喷眼前的阳明先生,毕竟再怎么喷庄子,也不过是喷一个不存在的死人,但是眼前的这个家伙还是喘气的,多少留点面子

而且,今天是第一次把酒论道,总不能上来就掀桌子

更何况任小瑾等大家都还在合一秘境那里。虽然叶枫敢肯定,阳明先生没胆子对任小瑾她们使坏,但是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