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更多的就是产业互联网了。 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就是互联网跟某一个产业的结合,即“互联网+”。 这套模式在国内能够大行其道,因为国内的很多产品要么比较空白,要么出现的时间很短不够成熟,要么是垄断或者半垄断的形态导致服务体系很差。 “互联网+”的出现,就很有效地解决了这种问题。 美国这边就不太行了,很多产业都已经发展几十上百年了,产业完善、顽固,都变得有几分僵化了。 这想要靠着互联网来推动改革,难度就会比较大。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美国这边的互联网不像国内这么激进。 90年代的时候,美国曾爆发过互联网热潮,当时出现了很多激进的互联网打法,各种给补贴,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够普及的年代里,绝大多数网站的用户都是用钱给砸出来的。 然后,就爆发了互联网泡沫危机。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都死掉了。 硅谷这边就都吃一堑长一智了,发展策略就偏向保守了,不敢玩得太激进,不敢再花大手笔的钱去补贴用户了。 Fandano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这公司创立于2000年,当初还是互联网泡沫热潮的阶段,早期融到钱了,就是靠着补贴的模式在推动。 就跟国内差不多。 在Fandano上买票,要比在线下买票更便宜。 后来泡沫危机爆发,绝大多数类似的网站都因为断了现金流死掉了,Fandano侥幸地生存下来,就赶紧改变了运营策略。 补贴肯定是没有了。 不仅不能补贴,还想变着花样地去赚钱,充当中间商去抽佣就成了赚钱的商业模式。靠着这套模式,Fandano早在很多年前就产生利润了,可以自给自足地活下去。 缺点也很明显。 这只能是小来小去的小本买卖。 在市场里根本没什么议价能力,随便一个电影院就能给Fandano脸色看。反正Fandano上卖的票那么少,不跟他们合作也无所谓。 国内的电影票网站就不一样了。 补贴高、票价低,所以大家都在线上购票。时间长了,票务网站就在市场里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哪个电影院敢不听话……那就不好意思,在卖票的时候,可能就会降低这家电影院的售票权重了。 保罗·亚诺沃尔对此就进行了比较详细地说明,“目前北美的影院体系,线上购票市场只有13%左右,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周不器瞥他一眼,“那你觉得阻碍线上购票市场的阻碍都有哪些?” 保罗笑着说:“大概有三点。第一点,就是因为购票佣金的存在,线上购票的价格更高。” “嗯,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 周不器点了点头。 他早就想取消购票佣金,只不过后来被人建议不要太急,先静观其变,观察一段时间。 佣金才值几个钱? 整个北美市场,一年的票房总和也就是100亿美元,13%是线上购票,那就是13亿美元。13亿美元里,45%的份额属于Fandano,也就是6亿美元。 这6亿美元的成交额里,Fandano的佣金是3%-5%,一年的佣金收入还不到3000万美元。 这点钱,对紫微星国际这样的科技巨头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还不如主动放弃这笔佣金,多提升点份额,多赚点流量呢! 紫微星国际不是电影公司,没必要靠着电影赚钱。 搞“互联网+电影”的目的,应该是围绕着电影这个娱乐龙头所创造的流量而寻找更广阔的商业变现空间。 保罗接着说:“第二点,就是传统院线对线上业务的忌惮,他们担心售票窗口都交给了互联网平台,可能会失去话语权。” 这的确是一个很强大的理由,周不器笑着说:“这种认知偏见,的确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破除。退一步说,就算没有话语权,又能怎样?电影院嘛,归根结底还是要卖票,还是要赚钱。传统院线的经营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病,要不是万达出手,AMC院线可能都破产了。” 这个理由有点勉强,但保罗·亚诺沃尔却认为很有道理,“的确是这样,过去两年,美国的电影市场不景气,影迷们买票看电影的积极性不够了。美国影院业主协会旗下的电影基金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