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太子宫就传来好消息,皇帝与皇后关系很是融洽,刘彻下了朝就回太子宫,阿娇亲自为刘彻做和羹。
帝后还去蓬莱河泛舟。
不久,两人搬进了椒房殿。
年轻的皇帝英武不凡,皇后又是美貌佳人,一时未央宫里洋溢着那种久违的生机勃勃之感。
自从先帝病重之后,宫里很久没有这种年轻的感觉了。
王阿渝松了一口气,觉得这一对最差也就是先帝和栗姬那样的关系。
如果阿娇能生下皇子,帝后再恩爱和打闹,这一辈子也就定型了。
可惜没有如果。
馆陶公主又来猗兰殿串门,顺便打探小夫妻的生活。
王阿渝还邀赏似地说:“人家现在好着呢,在中间我可是出过力的,这边劝了那边劝。还好,我们养大的孩子还识劝,过成这样,我就很放心。”
馆陶公主也很高兴,“我也劝过呀,我劝阿娇,皇帝年轻,你多让让他。他年龄再小,也是你夫君,是皇帝,你一定要时时事事尊敬他不可只拿他当表弟看。我家阿娇很喜欢彻儿的。”
“现在皇帝也喜爱阿娇啊,我在椒房殿让一个小侍女随时留意着他俩的情况,一直汇报来的是两人很恩爱,不吵了。我们把心放肚子里吧,这段姻缘,是我们给孩子积德,将来再生个孙子,我们]算功德无量了。”
馆陶公主一听,也喜得合不拢嘴,“赶紧把刘姈嫁过来吧,我家儿子也等急了。”
两人这才笑着,合计了一下三公主与陈融的大婚。
这边还没合计完,那边弟弟田蚡突然跑了进来,说皇帝闯祸了,招纳人才把窦太皇太后惹着了,窦太皇太后要给皇帝好看!
王阿渝一听,愣了。
原来年轻的刘彻亲政后,生机勃发,很有想法,欲励精图治,革除旧弊,大展宏图,所以鼓励各方向自己举荐贤良人才。
自汉开国六十余年来,朝廷的用人多局限在功勋阶层中,历代皇帝想启用此阶层之外的人才,非常艰难。
如孝文皇帝欣赏的贾谊,孝景皇帝看中的晁错,因没军功,都被功勋权贵看作眼中钉,生生逼得不是离开长安,就是借机弄死。
皇帝又常年居住在深宫中,除了翻来覆去用这帮不爱读书、做事又没章法的武臣,哪里还有办法能找到贤良之才?
想当年,高帝刘邦晚年时,看到商山四皓从天而降出现在自己的宫廷里都很激动,觉得太子有魅力能吸引这些人间大才,也能管理好天下。
现在又多年过去,随着老一代的功勋列侯逝世凋零,功勋中的后代们也是吃喝玩乐者居多,到孝景皇帝时,也只有一些小侯们还可用。
现在到刘彻的时代,他心高气傲,总觉得满朝不堪用,放眼望去都是投靠外戚的一帮庸人常年占据高位。
所以年轻的皇帝看不过眼,要从天下选拔英才,不问出身,
不论门第,自觉有才的都可以来,朕要亲自考试。
这对天下有才华而无门路的寒门或乡野间的士绅来说,简直是盛世下的好消息。
于是从秦灭六国、汉奉黄老之后,其他被迫转入乡野的诸家百家之才纷纷涌进长安,要与有胆魄的新君共襄天下。
此事很快让窦太皇太后知道了,老人家相当不悦,自汉始,不都是一直黄老之学治天下么?
你一个毛孩子,弄什么诸子百家治国?
那隔壁的秦朝,还不是让法家害得国破家亡。
反观我汉,靠一个黄老的“无为而治”繁荣了多少年?
你闲着没事瞎折腾什么?不准弄!
所以,现在田蚡特意来禀报王阿渝,窦太皇太后发火了,皇帝有点小麻烦,您得想想办法灭灭火!
王阿渝与馆陶公主对视一眼,马上就知道怎么做了,连忙对亲家道:“哎,彻儿年轻,刚称帝,什么都想试一试,年轻的孩子想不周全,就有可能试不对的地方。要不,您先去劝劝太皇太后消消气,我去劝皇帝不要随意乱动,可好?”
还用说么,自兄长孝景皇帝在西宫主事,不就一直靠自己在中间与东宫说和么?
现在轮到自家女婿了,还能少了自己这个丈母娘和稀泥?
不为别人,就为阿娇也得出马。
于是一对亲家又分头行动了。
王阿渝去唤儿子前,多留了个心眼,先问田蚡,刘彻弄的什么广招人才,对还是不对?
田蚡现在在王阿渝心里还是有分量的,这些年在长安历练,知人情懂世故,看人又很准,在自家兄弟中算最有才识的,比老实的长兄王信活络机警多了。
而且在刘彻登基中,跑前跑后,也出了不少力,除了有点贪婪的毛病,可堪大用。
田蚡作为侯爵,又信奉儒学,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皇帝有些想法,对汉有利,对东宫不利,触了窦氏一族的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