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的政务小事自理,大事便要由朝廷处置。” “类似于益州这般离京较远的州郡,朝廷也会派遣深谙新政惠民之道的官员前来管理。” 诸葛亮说到此处,祝融夫人立刻插嘴道,“惠民?” “既然夫人对此处感兴趣,那在下便浅浅地说上两件。” “第一,先前为夫人开山造田,便是新政中的一条。” “此外,朝廷还会在益州各郡开设乡学,郡学,不论部落族人还是汉人百姓,不分贵贱,只要愿意皆可入学。” “除了乡学,对于夫人而言最大的好处便是互市贸易了。” “届时夫人的部族不会再单单与益州本地汉人交易,当然也不会受到益州本地官员得到挟制。” “互市一旦打开,夫人便是与我大汉各州郡的商人做生意,便是本地的官员,也不过是收取一些铺面租金,管理费用罢了。” 诸葛亮十分浅显地说了三条与祝融夫人切实相关的新政,听得那祝融夫人连连点头。 她又开口问道,“先前所言,各乡、寨,设立典农官一事是否也在新政之中?” “自然是在的,不仅如此,典农官朝廷只会派出一任。” “后续的典农官,便要夫人派一批人同朝廷派出的典农官学习如何更好地进行农桑之事了。” “此外,方才所言的乡学、郡学,也会开设典农相关的课堂,如此一来,后续典农官的人才储备,夫人也无需担心。” “不出十年,夫人的部族之中便能拥有自己的典农官、医师、匠人、商人了。” 听到此处,祝融夫人不再犹豫。 大汉开出的条件已经不能用优厚来形容了,简直是针对性的扶持了。 “好!先生助我在前,大汉送粮亦在前,我没有不信先生,不信大汉的道理。” “我只求,皆是大汉分管益州的主官,可以从几位当中选出,只要此条可行,我同大家立刻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