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是关中雍凉地区所特有的一种地貌。 因为流水的常年冲刷,黄土地质顺着水流方向,形成了四周陡峭,顶上平坦,呈长台状的地形。 比如关中一战时,丞相驻兵的五丈原,其实就是塬的一种。 函谷关所在的高塬,北起大河,南至秦岭,名曰稠桑原。 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高塬,以前有可能是长满了桑树。 稠桑原两边皆是绝壁,东面还有一条绝涧,再加上塬台上的密林,一起构筑了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 只是时至今日,大河水位不断下切,露出了大片的河床。 大军可以直接从大河南岸露出来的河床绕过函谷关,高塬自然也就失去了阻敌的作用。 不过早年的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中转兵马粮草,命许褚在河床的最狭隘处筑起关楼。 此关楼筑于高塬最北端,距秦函谷关不过十来里路程,称新关。 如今的魏军,正是同时扼守秦函谷关与新关,阻挡了汉军的前进。 姜维和柳隐二人,兵力不足,魏军又早有准备,提前在新关前挖深沟筑壁垒,让二人一时间竟是奈何不得。 听到姜维的话,再看到他的目光顺着稠桑原向南望去,柳隐一下子就猜到了对方的想法,他不禁有些担心: “伯约这是意欲寻路攀援高塬耶?此等高塬,多为绝壁,上又有密林,恐难以攀援上去。” 此时的稠桑原,虽已不是桑树成林,但仍是林木茂盛,想要攀援,困难极大。 “若是稠桑原西边与东边一样,皆临绝涧,则吾等除了强攻,再无他法。” 姜维看着延绵不断的高塬,目光坚定: “如今这边既无绝涧,总归是要试一试才行,不然吾等二人无功而返,如何甘心?” 听到这个话,柳隐知道姜维决心已下,不好再劝,只能问道: “那我当如何配合伯约?” 姜维道: “前番厮杀激烈,将士怕是已经有些疲惫,休然只管安排他们休整一番,贼子定然不会怀疑。” “吾则趁此机会,领军向南,寻找机会。若是能找到山径,到时我自会派人告知休然,一齐行事。” 柳隐闻言,点头: “如此甚好,将士们确实也应该休整一下了。” 于是两人召来底下将校,姜维开口说道: “今贼早有备,若强攻之,则伤亡不可估计,故吾欲率一部精锐,寻险径绕后以破贼。” “不过此去,多有艰险,何人可愿意跟随吾往?” 诸将皆踊跃而应: “吾愿意跟随将军前往!” 姜维见士气可用,大喜之下,精心挑选出三千敢死之士,不披甲衣,只携皮甲,带足干粮,皆执斧凿绳索等器具,顺着稠桑塬开始向南边探索而去。 只是稠桑塬壁如刀削,横亘于秦岭和大河之间,想要找到翻越过去的险径,何其难也? 就算是偶有发现能越过高塬的地方,但因为离函谷关太近,魏军早已有了防备。 姜维无奈,只得领军继续往南走。 只是越往南,就越难走。 姜维领着人,南行数十里,但见地方荒凉,杂草丛生,只能靠着高塬绝壁辨别方向。 将士们只能是以刀斧开路,高一脚低一脚地踩出一条路来。 此行从八月初出发,十来日,不过是走了七八十里路,一日所行,不超过十里。 除了所行之处,皆是罕见人迹,无路可走,需要自己开路之外。 姜维与将士们,还要仔细搜索有无能攀援高塬而上的地方,速度自然极慢。 稠桑原附近的地形,本就是高低起伏,千沟万壑。 百里之路,看似不远,但真要走起来,翻岭爬沟,实则有两百里甚至三百里。 再加上自秦岭而下,有不少水流往大河方向注入,但因为流量不足,积于高塬下,形成了泥坑乃至沼泽之类。 这些泥坑沼泽,往往藏于齐人高的野草当中,稍不注意,就会陷没进去。 若非姜维让人多带绳索,及时拉出来,说不得掉进去的将士,就要被泥水吞没。 饶是如此,仍有数名士卒消失荒草深潭中,近百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生病受伤,不得不被转送回去。 所幸姜维这一路过来,寻了几处干燥的地方,临时扎了营寨,都未曾拆除,故而这一路回去,倒也不用担心。 待地势明显抬升,就连姜维,亦不得不弃马,与将士一起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