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做法有一个弊端。 那就是由关中乃京师之地,随着社会的稳定,人口的增多,到了前汉中后期,关中的粮食就会越发地紧张。 再加上还要供应北方的军队,更是给关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到了后汉定都洛阳,九原故地被划给了并州,其实就是让并州的西河郡与九原故地连成一片。 这样的话,可以更好地整合河套地区的防务。 同时从洛阳又可以得到关东的物资支持,再从洛阳输送到并州。 再加上九原又是由南匈奴负担了一半的防务,所以负担就大大地减轻了。(见文后书评里的图) 而曹操为了图省事,放弃了九原故地,撤走了全部的百姓和军队官吏,就相当于撤去了关中数百年以来的北方屏障。 只要能进入九原故地,就可以从像数百年的匈奴那样,顺着秦直道南下,翻过桥山,就能直达关中。 或者像冯君侯那样,趁着敌人的意想不到,铁骑连破并州各个山口关卡,南下直冲大河岸边。 “若非如此,吾何以能从并州入河东?” 可以说,曹操当年的这一个操作,给自己的孙子埋下了祸根。 冯君侯自然不可能再犯这种错误。 听到冯君侯的解释,费祎这才恍然大悟,连连说道: “如此说来,并州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绝不可有失!依祎之见,当设都督府以统之才是。” 冯君侯一听,当场就笑道: “费侍中之言,正是吾之所思也!” 费祎听到冯君侯竟是与自己想到一块,不禁亦是心头高兴: “如此说来,冯君侯心里已是有了人选?” “并州刺史吾尚不能下决定,但九原故地的都督,吾心里早已想好了。” “谁?” “霍绍先(霍弋)。” “哦?君侯以为,他是合适的人选?” “霍绍先乃忠烈之后,跟随我以来,久有战功,这些年来,又任凉州酒泉郡郡守,对胡人亦是多有了解。” “九原故地,正是胡人聚集之地,故我以为,此人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霍弋从小就在宫里长大,算是阿斗夹袋里的人。 虽然这些年常受关大将军打压(误),干的都是脏活累活,但只要交给他的事情,从来没有出现过纰漏。 就算是这些年积累下来的战功,现在也应该是让他出头了。 再说了,给费祎解释了九原故地的重要性,阿斗(张星彩大姨子?)肯定要把这个地方掌握在自己最信任的人手里。 不然以后还于旧都后,晚上睡觉只怕都不能安稳。 所以九原故地的都督,霍弋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费祎对天子与霍弋的关系亦是心知肚明,当下便顺水推舟地说道: “君侯既如此说,那吾便记下了,回去后自会向天子奏明,只是这并州……” 冯君侯叹了一口气: “我思来想去,这并州刺史之位,有一人可能勉强合适。” “谁?” “前将军邓伯苗(即邓芝)。” 这一回,费祎却是皱起眉头: “邓伯苗坚贞简亮,临官忘家,确实算得上是一个人选,但并州乃新定之地,又与贼境相临。” “然邓伯苗领兵这些年来,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要说有出彩之处,却是少见,他当真合适么?” 冯君侯先是点头赞同:“前将军领兵确实无甚出彩。” 然后话锋一转:“但费侍中亦无须担心。并州之地,虽与贼境相接,但却有太行山相隔,山陉险阻,前将军只需依山守境即可。” “再说了,陇关守将王子均,果壮朴鲁,有大将之略,凉州军中有一将军,姓刘名浑,精于骑战,原是并州匈奴胡儿,熟悉并州。” “若是有此二人辅之,并州何愁不安?” 费祎一听,这才笑道: “听君侯这么一说,果然妥帖。” 两人话说到这里,已经算是交浅言深。 费祎的身子稍微凑向冯君侯,刻意压低了声音: “君侯坐守长安,镇抚大河东西,可谓位高权重,然军中比君侯资历高者,亦不在少数。” “正如那潜逃不见的杨仪,听闻就是不愿屈于君侯之下,这才愤而失踪。” “在吾想来,不服君侯者,怕是不止杨仪一人,故在祎临行前,天子曾有言,君侯但有为难处,尽可言之。” 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