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是前观历代,还是后看诸朝,冯刺史都可以这么认为,财政是每个政权的命脉。 手里有钱有粮,不管是遇到天灾还是人祸,只要统治阶层的整体治理水平还在平均线以上,基本上都可以维持国家的大体稳定。 除非遇到司马晋那种脑残水平,那是真没办法。 若是手里没钱没粮,但凡有点心志的掌权者,都会想办法开源节流,很多时候这种做法被称为改革。 成功了,最低也能给国家继一波命,牛逼的,甚至可以让国家浴火重生。 失败了……历史上也有很多例子。 现在冯刺史听到秦博说吴国的府库并不宽裕,他只信了一半。 真要仅仅是“不宽裕”,孙权会铸大泉五十? 每年兴汉会卖往吴国的货物,可不是一点半点。 所以冯刺史清楚得很,校事府在吴国还有一个权力,就是设置专卖障管,以收赋税。 说白了,就是孙权用来敛财的白手套。 以吴国的政治体制,节流是不可能的。 要不然你是砍掉皇家掌握的禁军,还是砍掉各层官吏? 砍掉禁军,那你拿什么去压制下面世袭部曲的军头?拿什么去打北边的魏国? 砍掉一部分官吏节省支出? 暨艳已经用自己的性命证明了世家权贵的态度。 还是那句话,无论是魏还是吴,只要曹叡和孙权没有胆量掀翻世家政治,最后的结果都会指向这种政治制度的最高形态: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而这个过程,又必然会加剧皇权与世家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内斗乃至内乱,直至世家彻底压倒皇权,掌握整个国家。 再加上还有强敌压境的前提下,孙权想要节流,那就基本不可能。 所以只能是想办法开源。 而开源所遇到的问题,与节流所遇到的最大阻碍也是一样的:世家。 世家掌握着大量的人口和土地,是最好的收税对象。 问题是,你敢吗? 就算你敢,你打算怎么收? 魏国底子厚实,好歹还能撑一撑。 但吴国可没那样的底子,内部矛盾无法解决,那就只好向外转移了。 不过嘛,吴国大帝的孙十万名号可不是白叫的。 想向外转移矛盾没那能力,又没有胆量拿世族开刀,只好内卷。 按原历史上的轨迹,吴国应该很快会发行“大泉五百”,接着就是“大泉当千”,乃至“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卷得飞起! 现在不一样啦,天降个冯带善人,愿意带着吴国一起飞,这等好事上哪找去? 找到新的财源,缓解了府库紧张的问题,顺便还把荆州军的钱粮供给回收到中央手里。 这两件事不管怎么看,都是忠于国事的能臣干臣才能做到的事。 秦博当然自认是个忠臣,现在得了冯君侯的承诺,他觉得自己说不定还可以成为陛下身边的能臣干臣。 就如桑弘羊一般。 校事府只会对陛下一人负责,也只能对陛下一人负责,秦博很明白自己的定位。 至于别人给校事府安上什么样的恶名,重要吗? 不过让冯刺史没有想到的是,他加快控制荆州粮食供应步伐的决定,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到了凉州首席政治智囊张小娘子的激烈反对。 “现在凉州的首要目标,是准备关中之战,让张家步步为营推行蚕食荆州粮食供给之计,乃是稳妥之举。” “阿郎突然改变主意,不但会让蜀中的粮食供应可能会出现问题,甚至还可能会令吴国警觉,到时数年之功,毁于一旦,阿郎将何以自处?” 张小娘子怒视冯刺史: “夫国之大计,既已议定,岂可因一时之念,轻易更改?即便是要更改,亦得召集众人商议,岂能因一人一时之念而变?” 冯刺史这些年来,有什么难事,基本都是转头就问张小四。 这次擅作主张,再被张小四这么一骂,心里确实有那么一点点不好意思。 “反正不都是为了控制荆州粮食么,快一些,慢一些,其实也没那么大的区别……” 张小四看到这个人仍是满不在乎的模样,当下就恨不得给他一拳: “你懂什么!我说过了,准备关中之战才是重中之重!但你知道丞相什么时候会进军关中?” 关于这个问题,冯刺史早就不知思考过多少回了。 但这等事关国运的大事,除非冯